生态墓园4年零安葬缘于缺少生态环境
“生态墓园建得像花园一样,但至今没有人将已故亲人安葬在这里。”海口颜春岭安乐园的负责人张光横告诉记者,园区学习国外的经验,开辟了6000多平方米的园地作为生态墓园,但4年过去,虽然有人打听,却至今无人愿将亲人安葬在这里。(6日南国都市报)
开发生态墓园,倡导绿色殡葬,环保、文明、经济,不只国外早已流行,也代表了未来的丧葬主流趋势,可现实中,不只海南,其他一些地方类似的“环保葬”也都普遍受到冷遇,究其原因,问题还在于“生态环境”。
首先当然是“习俗环境”。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墓葬,“入土为安”就是“入墓为安”,选择花坛葬、树葬等新形式,一方面担心让人看作是对逝者的不尊;另一方面,传统的焚烧纸钱、冥币等习俗,在生态墓园无“用武之地”,让人难以接受。
二是“社会环境”。如今,丧葬攀比风愈演愈烈,怕生态殡葬显得小气、让人笑话。尽管墓地价格越来越贵,动辄上万、数十万,让人直呼“死不起”,但真正面对时,不但担心这种省钱的殡葬方式会令逝去的亲人不体面,而且也让自己没面子。
三是“经济环境”。一些陵园推出的生态墓园,仍然需要数千元不等的费用,虽说相比墓葬而已,经济上的负担绝对额减少了,但比较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平时的维护费用也是相当可观的数字,因而,并无多大吸引力。
四是“人文环境”。这固然主要表现为当今尚未形成绿色殡葬的文化氛围,墓葬仍然占据着殡葬文化的主流;同时,政府官员、公众人物没有作出表率,甚至反而存在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奢华风气,当然很难引导、带动和说服大家选择生态殡葬方式,更谈不上蔚然成风了。
破旧立新,生态殡葬,环保文明,既需要作为个体的民众转变观念,主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更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有关各方进一步做好宣传、引导、示范、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