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卅四)•上巳节》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清明节适逢与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上巳节同一天。本期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老北京人如何过上巳节。

上巳,又称元巳,是清洁、清除一类的节令。上巳之巳是十二地支的巳日。作为节日特指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为了便于记忆,上巳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

关于上巳节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其一、祓禊。《淮南子•天文训》认为,十二时辰中六吉六凶,“满所在之辰,平所在之巳”都属于凶的范畴。化凶为吉的破除之法就是祓禊。其实,上巳的祓禊风俗战国时代已有。活动就是到水边沐浴清洁,去掉疾病和不祥。《荆楚岁时记》说三月初三这一天,采摘鼠曲草,用蜜汁加粉调和,做成饼团,可以治疗时气病。

其二、求子。民俗学家孙作云《关于上巳节二三事》认为,“上巳”的“巳”字即“子”字,“上巳”即“尚子”,上巳的最初意义是为了求子。他认为,上巳节与商族的高媒祭祀、以燕为图腾的原始信仰有关。其证据是,《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族始妣简逖吞鸟卵,因此怀孕生下契。行浴就是祓禊。简逖被奉为高媒神,祭祀她,在后代演变为上巳节的祓禊求子。后代上巳节还有曲水浮卵之戏,也应追溯到东夷诸族以鸟为图腾,传说他们的始妣吞鸟卵而生子的原始信仰。

上巳节水边最主要的活动,有以下两项:其一、“浮卵”或“浮枣”;其二、曲水流觞。这其中尤以晋代王羲之和四十二位朋友三月三日相聚会稽山阴兰亭修禊的故事了最为人们津津乐道。

流杯本是野外溪畔所为,后来人们修备专门的园池进行。据东晋郭豫生《述征记》载,洛阳城广场门北,即是魏明帝的流杯池。今存清代流杯之处非常之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北京的故宫乾隆花园、中南海、潭柘寺、香山等地都有微型亭子或微型水渠。水渠是在石基上凿成迂回曲折的沟槽,皇帝题写匾额为“禊赏亭”、“流水音”等,一般通称流杯亭。由此可见,曲水流杯之俗传至清代仍长盛不衰。

上巳节时,老北京人还少不了春游。而上巳节春游与其他节日郊游不同的是,老北京人在上巳节这一天要给长辈奉上踏青鞋履。踏青时,老北京人还流行头戴荠菜花这一从南宋就开始流行的古老习俗。

头戴荠菜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驱虫明目。顾禄《清嘉录》也记载:“荠菜花,俗呼‘野菜花’。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呼‘眼亮花’。”荠菜花驱虫明目的效用在南唐陈士启《食性本草》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被予以肯定。

民间传说,三月三日这一天是北极圣佑真君诞生之日,故而官民人等都要到佐圣庙或真武庙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