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清明,相信很多人马上就会想起杜牧的那首《清明》诗和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而我们要讲到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唯一被列为节日的清明,是位于冬至后一百零六日的第八个节气。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今天对我们来说,清明这样一个节日,最主要的习俗就是扫墓。追溯历史,其实扫墓并不是清明的习俗,而是前面我们所说的寒食节的习俗。我们今天提到的清明节是指清明节气这一天,其实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而老北京自古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不过,清明作为节日广泛进行,并不是因为农时,而是改火观念的结果。
前面我们讲到,寒食禁火。故而从唐代开始,清明由朝廷赐新火。此时,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唐代墓祭风俗传至宋元时期,《东京梦华录》说从寒食到清明三日,人们皆出城上坟,尤以一百零五日最盛。反映出墓祭仍主要在寒食进行。时至明朝,寒食节最主要的内容是祭墓,而清明节的主要内容则是折柳插门或戴首。到了清朝,扫墓已成为清明节最主要的内容。
说起老北京人扫墓,按照过去的习俗,扫墓时,人们必须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以此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如果是新葬者,都在社前祭扫,当时流传着“新坟不过社”的谚语。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这首诗所描述的是古代清明插柳的习俗。民谚中还有这样的话:“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那么,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期间插柳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说是为了为了避邪。三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四说是为了预报天气。
关于插柳可以预报天气的说法由来已久。古谚就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俗话也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在生活上,柳条是插在土壤中就能成活。柳条插到哪里,就活到哪里。只要年年插柳,便可处处成荫。
明清时代,不仅插柳于门,而且簪柳于首。簪柳在不同地区风俗有所不同,或男女皆戴,或妇女戴,或儿童戴,以戴柳为柳毛、柳尖、嫩柳、柳叶等。簪柳的用意有些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是为了保持青春。
除了扫墓之外,春游、踏青也是老北京人清明节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