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钢的江湖得失


文/王京
钢材期货已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两个年头。
之所以提及“两年”,是因为18年前,我国苏交所领先全球推出钢材期货后,该品种仅仅生存了不足15个月。
提到当年失败的原因,参与设计过首张钢材期货合约的,原苏州商品交易所总裁颜羽告诉本报记者,“这一失败只应归于当时的行业认知差异与影响的结果”。
多年来,在她心里,这都不只是她一个人的伤痛,更是那一代从业人的伤痛。
然后今天,钢材期货不仅重出江湖,更是在两年后创下了成交额增幅过半的佳绩。它不光象征着此次钢材期货上市的伟大成功,更加印证了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对钢材期货的迫切需求。
当然,钢材期货初露峥嵘的背后,也并不一帆风顺。
无论是发展前景,还是对行业影响,在起初均受到了业内外的争议和质疑。尤其,该品种上市三个月后,盘面交易依旧超预期的平淡,再一次加剧了那些质疑声。“钢材期货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充其量就是个晴雨表”,“它只是个远望不敢摸的仙人掌”,“更像一把带血的利剑”等等比喻,一时在坊间大肆盛传。
事实上,任何一种新品种的上市都要经历一个培育的过程,都是需要来“养”的。有过经验的颜羽当时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时隔两年,颜羽的话依然清晰的回旋在我耳边。而今天的交易量与场内外关注度同样证实了,她的回答是正确的。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终究是要由市场来决定的,没有期货市场的钢材交易市场是不完整的市场。
在这一必然性的推动下,2009年10月份,螺纹钢期货总成交量便首次超越了铜期货,成功坐上国内期货界成交额“头把交椅”。此外,截止2011年3月24日,螺纹钢和线材期货总成交金额已突破34万亿,超过2009年的全国GDP。
看到这样的数字,我们不得不心生惊讶。与此同时,期货市场给钢铁业带来的影响也是日益深远的。这其中不乏有正面也有负面的。
我们暂且不及正面,直说社会关心的负面影响,钢材期货很有几次令人不寒而栗。
2010年5月16日,本报记者收到爆料:沪地一位钢贸企业老板因操作钢材期货类电子交易失误,巨亏2亿资金,无奈之下在办公室自杀。同年12月份,有媒体报道,一位钢贸老板在期货上,再次上演了4.3亿元的“巨亏大戏”。
这一刻,钢贸商的脆弱展现的淋漓尽致。你可以说,是钢材期货的上市,让这些本不懂期货的钢贸老板了解上了期货,并参与进去上演了巨亏大戏;你也可以说仅是他们运气不佳而已。
但以上案例,却雷一般地给业内敲响了警钟。
是与非,罪与罚,都已不再重要。痛定思痛,“劝诫钢贸现货老板千万不要再亲自去敲键盘”,期货固有存在的优点,但它的投机风险也是人所无法掌控的。
无论是钢厂还是流通贸易商,利用期货实现套期保值和风险管是其最根本的目的。
浙江中大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经济院院长高辉认为,即使从企业的套保意义上来讲,作为一个理智的企业家,也一定要对自己的团队严格要求,切忌自己下单,且下单人员和风控人员要分开。看到的任何分析和研究都只是一种参考,自身企业生产的经营情况才是最根本。
只有这样,才能最低限度的用好钢材期货这把“双刃剑”。毋宁质疑,这也正是国家推出钢材期货品种的根本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