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做婊子又立牌坊的“量身招聘”,到底在戏弄谁?


  近期,我国个别地方出现了事业单位违规招聘和违规进人事件,“内部招聘”、“人情招聘“、“舞弊招聘”等频发。日前,中组部、人社部公布“关于个别地方事业单位违规招聘和违规进人事件的通报”,曝光了五大事业单位违规招聘案例。两部门同时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确保到2012年基本实现公开招聘制度在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全覆盖。

  公布这个消息是一个进步,但是有没有适当的规则来制衡这些一把手的权利,是一个问题!难道只是“个别地方”吗?内幕交易,近亲繁殖,国家的管理部门就这样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什么公开“三公”消费数据,禁止“三公”消费,每年不断地重复给百姓一丝希望,时间长了,希望终究会被磨灭的。

  程序本为规范权力运行,可一旦解释权被人为操纵,“程序”便成为弄权工具,程序公正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一些披着“合法程序”外衣的招聘只以为穿上“程序”的马甲而合法化。本来名正言顺的公正程序,却沦为中饱私囊的官场潜规则,这伤害的不仅是程序正义,还有政府公信。由此看来,这种“量身招聘”貌似尊重了“程序”,其实是在戏弄“程序”,更使社会的公平秩序被扰乱和恶化。

  “量身招聘”折射出的是当前一些地方、部门和机构存在的不公平招聘现象。像此前媒体曝光的南京某单位招聘4人有3人是局领导子女,浙江平阳县“父亲招聘儿子”……均属于“假公开、假透明,真特权、真欺骗”的共同本质。其手法也五花八门,或缩短报名时间,让竞争者措手不及;或让竞争者无从复习,内定者则早有准备;或充分运用“自由裁量权”,给笔试分低的内定对象打高面试分……而无辜的应聘者往往到了最后才知道自己做了“陪衬”。

  事实上,在招聘、施政等问题上,人们确有不少看不真切之处。按照规定,招聘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但毋庸讳言,某些地方距这样的要求相去甚远。面对这种种“雾里看花”的景象,人们怎么不“逢招常疑”呢?

  “量身招聘”不仅仅是官员们的尴尬,也不仅是公众的无奈,它还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运转成本增高。说白了它就是在借公权蒙蔽群众,挑战民意。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拿什么来制约权力的被滥用?所以,无论如何不能等闲视之。要化解此窘境不再让“既做婊子又立牌坊”的“量身招聘”卷土重来,只能靠更彻底的公开和透明,以强有力的措施来获取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当然,这是个系统性的工程,须在一系列制度上作出变革。但如果为了领导利益,凭借各种手段使这种见不得光的幕后交易变成合法化,并长期游离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环节,最终会使民心尽失,政府公信力丧尽!

  
“量身招聘”就是“既做婊子又立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