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等小帮派等非正式组织


如何看待小帮派等非正式组织

——在某建工集团管理会议上的讲话第三部分之八

(王在安     2011-4-1

8)关于企业内的非正式组织问题。

在大多数企业,各类非正式组织都存在着自发地大量地产生的倾向。在资质类经营企业中,由于权力和利益的精细分割和相对独立性这一特征,一些小圈子、小帮派等非正式组织更容易自发地产生或形成。

非正式组织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它是无形的,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平时看不见,但是几乎在任何具体事件中,都可以明显地表现出它的存在,它的力量,它的作用。

第二,确实有一些非正式组织在维护企业纪律和利益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非正式组织是以掌握某种重要权力的人为核心形成的特殊利益小圈子、小帮派,是以获得和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为主要诉求和目标而产生和形成的,对于企业的利益、管理和纪律,往往只能起到破坏作用。

所以这类非正式组织——企业内的一些“小圈子”和“小帮派”,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经常为了获取和维护特殊的不当利益而损害公司的利益、损害公司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二是许多信息只在自己的小圈子、小帮派中传递,而对其他人封锁。

三是对公司和上级或者“报喜不报忧”,或者“故意说假话而掩盖事实真相”。

四是用人尽量选用自己小圈子中的人,排斥优秀人才。

五是利益分配尽量向小圈子内的人倾斜,显失公正。

六是一旦出了问题,对于自己小圈子里的人,则尽可能地互相包庇袒护。

一旦公司内部这些不良的非正式组织泛滥成灾,公司的正式组织、制度、政策、纪律就会丧失权威,公司的管理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公司管理就会失去公平和公正,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就会下降,就会干扰和阻碍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事实上,损害公司利益和管理效率的各类“小圈子”、“小帮派”等非正式组织这种现象,不仅在各类企业中是自发地、大量地产生的,而且在任何一种社会组织中,都在自发地、随时地产生着。比如,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开始,在其内部就始终自发地、大量地产生和形成着一些“小圈子”和“小帮派”等非正式组织。比如,文革时期的“四人帮”就是一种在党内自发形成的“小帮派”非正式组织;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之后,通过非正常程序和办法搞掉了胡耀邦、赵紫阳两任总书记的“老人邦”,也是一个典型的非正式组织“小帮派”;近几年媒体上公开报道的上海市陈良宇、重庆市文强等党内、政府内高管腐败案件,也都是党和政府组织内部典型的非正式组织“小圈子”、“小帮派”现象,而陈良宇和文强这类人,不过是这种恶贯满盈的“小帮派”头子而已。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各种不良的“小圈子”和“小帮派”,一旦成了气候,往往比正式组织和正式制度还要厉害,甚至可以颠覆正式组织和正式制度!

因此打破各种不良的“小圈子”、“小帮派”等非正式组织,对于维护公司制度权威,保障公司管理效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做好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之一。

事实上,今天的执政党和政府,其内部的“小圈子”、“小帮派”等非正式组织已经成为色彩斑澜的一景,而每一个“小圈子”和“小帮派”都是一个以瓜分公共权力和社会财富为目标和诉求的特殊利益小集团。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腐败案件总是“窝案”的根本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贪官被双轨,往往就会牵扯出一大串贪官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