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准生证引发的乳业地震


  三聚氰胺、皮革奶事件是令人震惊的丑闻,是令人痛心的悲剧。三聚氰胺,皮革奶的事发揭开了牛奶行业的“潜规则”、“公开的秘密”,也击中了中国奶业发展模式的软肋。

  然而,在谴责不良企业、严惩不法分子之外,我们还要思考中国奶业的明天。中国的孩子需要质量有保证的牛奶,中国乳企需要一个稳定发展的产业。那么,在养殖、收购、加工、监督等环节,中国奶业该怎样重塑产业链,才能重新站起来呢?中国乳业市场着实需要好好整顿了。

  一项行业政策的出台,一次行业的清理整顿,总会引起一场风暴,对于沸沸扬扬的乳品行业来说,尤其如此。

  

  2010年11月,乳制品行业两项许可条件审查细则同时颁布,其中明确现行所有获得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的企业,应当于2010年12月31日之前重新提出生产许可申请,否则自2011年3月起就得依法停止生产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产品。

  乳业问题事件屡禁不绝,终于招致国家出重拳对乳品行业进行清理整顿,措施的严厉程度前所未有。

  毫无疑问,乳业新“准生证”的领取条件大大突出了对生产安全的要求,提高企业自检门槛将为乳制品安全加设一道安全门。可是,这道安全门究竟能不能防盗呢?我们离“最终实现乳制品的安全”到底还有多远?

  相比以前,此次审核要求较高,如要求企业必须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这就对企业的资金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同时,要求企业对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等64项指标进行自检,这就从法律层面上督促企业加大检测人才队伍的建设,保障产品质量,防患于未然。这些规定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进入乳业的门槛。

  随着3月大限的到来,各地乳企的审核清理报告逐渐浮出水面,结果显示,目前一些大企业也已经拿到了新的生产许可证,部分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正逐渐退出一线市场,拟进行乳业的配套生产或者转产。新“准生证”的影响还不仅如此,即使拿到“准生证”的企业,还要面临成本的压力。由于每批奶粉都要进行检测,众多乳企面临的成本骤增,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黑龙江的乳品企业一向有着上乘的口碑,全国合格乳企中,黑龙江籍企业也占了近四成,使国人对这个区域整体品牌信心大增,称其为“中国乳业一块净土”

  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景海告诉记者,“在生产管理上,完达山从原料验收到成品出厂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的质量与食品安全标准多达1155项100多万字,堪称吉尼斯世界纪录。按标准流程操作,按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部标准加工、检验,建立完善的记录和标识与可追溯性程序,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工序都进行详细的记录,为产品的可追溯性提供了保障。对于完达山这样规模的企业,实施新的细则并未造成太大影响。而对于原来那些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以配备三聚氰胺的检测仪器为例,简单的十几万元,全套则要上百万元。按照规定具有每小时蒸发500公斤喷粉塔能力的厂家才能具有申请资格,这样的话一些小型乳品厂就自然退市。”

  毋庸置疑,在此环节上,完达山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准生证”标准提高,让消费者更有安全感,同时也将一些小企业挡在行业门外,更让完达山等乳企获得了长远发展的先机。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农垦总局局长隋凤富告诉记者,近年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畜牧业带动种植、养殖业,始终把建设奶源基地作为战略目标去抓,在奶源基地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这种支持对完达山的稳步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奶源。“九五”以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已投入了100亿元用于奶源基地建设。2008年—2010年三年间,农垦总局又投入28亿元用于奶源基地建设,现在垦区奶牛存栏量达到50万头。这些奶源完全实行封闭管理,统一供应给农垦系统唯一乳品企业完达山,应该说这样的独特优势是无法复制的。

  乳业准生证的诞生,给完达山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