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如陈晓那样的高管与投资人……(5月13日)


诸如陈晓那样的高管与投资人……(5月13日)

 

关键词:陈晓  国美  投资人  经理人  职业道德

 

2011年5月10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对离开国美之后的陈晓进行了大幅专访,其中有很多吸引人眼球的因素,比如陈晓对曾经的大股东黄光裕,对曾经的合作者贝恩资本,对曾经参与并购的大中电器,以及京东商城的战略评价。当然,更包括其公开对国美股票的抛售消息,对国美模式的根本性质疑,当然,最为让人震惊的,还是他对于国美财务漏洞的披露。

按说为企业保守基本的商业机密,尽量避免传播对企业带有负面影响的言论,这本是职业经理人甚至基层员工的基本素质,但作为先创办永乐,后就职国美董事局主席的陈晓,居然在与国美闹到不可开交的境地并离开国美之后不到两个月,就公然大爆国美的核心机密。

虽然这会让传媒窃喜,让投资人注重风险防范,但从中,我们却看到了陈晓作为职业经理人在忠诚上的欠缺。我们感觉到的是职业经理人的基本素质的重大嘲讽。

本文以这篇专访性的报道为基础,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对旧主:

在陈晓的眼中,黄光裕或许不算是旧主,而只能算是一个搭档,或者是一个试图要借助二股东与小股东的力量颠覆的大东家。更贴切地说是罪犯。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有胜算的注定会败北的人。

陈晓直言,“一个罪犯还在外部发挥这么大的影响力,政府难道不知道?但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干预。”——陈晓的言辞之中,已经充满了对黄光裕的蔑视与敌意,显然是已经从根本上与黄光裕决裂了。

陈晓指责大股东的很多做法是不理智的,即便他们选择(将公司拆了分了),还有其他股东不同意他们这么做呢?

对于国美电器提出的新开480家门店的计划,陈晓表示,“这完全是不可能实现的”,“做生意没有这样做的,对手要开370家,国美就要开480家,这完全是在赌气,不是正常经营的方式。”理性的职业经理人从客观市场出发,提出一些跟老板相反的意见,本无可厚非,关键的是假如是假借媒体的力量,就发生了本质的转变。不是提意见而是拆台了。

陈晓表示“很多知名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媒体人士都站在他们那边说话”只是因为“在这方面(下了血本)雇佣了三家公关公司总投入超过6000万元”,这更给人一种自己被国美出卖,扫地出门了,甚至那些专家与媒体人士都是由于被收买而朝他身上泼脏水,而他是那个很受伤的无辜的孩子。

我们想象不到一个曾经的“掌柜的”对昔日的东家如此绝情。

大约这才是商品社会的本质。

也许商品社会就是将人性中恶的那部分最大程度地激发并释放出来。那本不是恶人的错,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恶的那一部分,不同的是境况是否把那部分激发并释放出来罢了。如果把人性中恶的那一部分充分激发并释放出来,这就是我们的经济改革开放所追求的目的,那么才是值得悲哀的呢!

 

二、对国美:

    陈晓对黄光裕的恩怨甚至到了憎恨的程度,也就难以避免要口无遮拦了。

但不管怎么说,国美是陈晓曾经为之奋斗的阵地。但即使对于国美这个娘家,也难以抑制地会有冲天的怨气了。

那首先体现在管理层稳定与否的论断。

陈晓说“我也希望国美电器的管理层保持相对稳定,但可能很难。”——我们不能断言陈晓是否真的曾经挖过国美的墙脚,但这句话已经显示出陈晓对于国美电器管理层可能出现的动荡的态度,丝毫没有忧虑的感觉,甚至可以用期待甚至搅局来形容了。

一位接近陈晓的人士表示,“虽然2010年8月12日这些高管出来面对媒体,这都是在陈晓多次劝说下才出来的,当时说主要是介绍历史问题,但当天上午副总裁李俊涛依旧试图以出差为由拒绝见面,而在媒体报道高管倒戈的新闻后,很多高管都私下打电话给大股东方面解释问题。”

显然每位高管都试图在两者争夺的罅隙间找到生存空间,王俊洲、魏秋立则一直没有与媒体见面,而对于当时新闻稿中关于王俊洲支持陈晓的言语见报后,王甚至大发雷霆。

当初,众多高管明显站在黄光裕一边,对于陈晓主动抛出的橄榄枝大体持不配合的态度,如今大部分高管选择留任,陈晓对此表示理解。

假如媒体的这种报道是客观真实的,——这也证明了陈晓国美在拆台之后的众叛亲离。

 

其次体现在对国美核心业务模式的否定上。

对国美,陈晓断言:电器连锁的好日子都要结束了。因为卖场经营模式已成为无论消费者还是供应商都想摆脱的“高价”卖场。在他看来,去年那场内战后自己已与国美电器今后的路线完成了切割,也就是未来无论国美电器业绩如何都与陈晓无关,是其后继者的责任。一旦将手中1.38%的国美电器股权出手,陈晓就将彻底切断与国美电器及其一手创办的永乐电器一切联系。

国美电器的很多较好门店一个普通的柜台主任每年从每家供应商处获得的收益都超过万元,这样的财务黑洞可谓惊人。陈晓表示,“2009年7月我们推出股权激励除了捆绑管理层外,也是为了通过正面收入的增加来遏制这一灰色区域的蔓延,现在我离开后看来这一模式也难以为继了。”

“现在只是消费者不清楚而已,一旦这个真相被消费者了解,那么国美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国美的3C、IT数码产品与电脑城相比是绝对没有优势的,而国美的门店一旦开到二三级城市如果还坚持这样的模式必然要死掉。”

——显然,陈晓已经把自己当成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人物。揭起国美疮疤犹如痛打落水狗一般地毫不留情。

 

第三体现在对国美股票的抛售上。

陈晓表示,“那些股票很快我就会卖掉,因为国美电器的股价在我看来不可能再涨了,而很多机构已经选择了撤出,从机构云集的热门股票到现在成为散户的集中营,这样的股票在投资价值上是没有前途的。”

看得出来,国美在陈晓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从2010年9月28日“赖皮”一般地留下,到如今脱得干净,毫不留情。这180度的转变只需要一个原因就可以支撑,那就是他已经跟国美没有任何利益瓜葛并全身而退了。

 

其实从宽容与理解的角度,国美对陈晓而言,无非即使一个工作,是做一天和尚就要撞一天钟的责任,而没有丝毫感情成分。当然公私分明也是职业经理人的必要素质。即使如此,陈晓的行为也没有什么值得指责的。

但也似乎如此,很难讲陈晓在国美会留下什么情义。双方留下的只有痛苦的记忆,当然还有对于后续的合作者的警钟,但恐怕也只有如此去总结概括陈晓之于国美的恩怨了吧。

 

三、对同盟军:

陈晓在与黄光裕对抗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贝恩投资这个第二大股东。

2010年6月24日陈晓在上海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第一次提到了“鱼死网不会破”、“国美再也不会回到20个月前”等敏感说法;——这可以看作陈晓与黄光裕之争源自于陈晓对外传播对国美负面的评论。

而在那之前,大概核心就是2010年3月黄秀虹突然回到公司声称黄光裕希望由其来出任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但这一要求遭到了陈晓和其他高管的反对。至于在那之前又曾经发生什么恩怨,就需要深入探究了。相信也不难查出来。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几乎可以貌似武断地说,虽然陈晓在黄光裕身陷囹圄之后,也曾经想过力挽狂澜,但核心目的怕是引入外部投资机构,动摇黄光裕的大股东地位。

其实对于2010年5月11日的大股东的突然发难陈晓也有些后怕,“如果当时大股东就提出要改组董事局,在投票率只有62.5%的情况下,那么陈晓就只有离开,结果大股东选择错了攻击对象,因为贝恩投资有保护协议的保护。”——由此可见,贝恩资本替陈晓挡了那一箭,可谓有“救命之恩”。却没有听到陈晓吹响的集结号。

由其引入的贝恩投资却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虽然他(贝恩投资竺稼)现在到处说不会退出,但问题是贝恩投资如果退出其价格肯定要大跌,贝恩两年的投资基本上就没有收益,现在他是最难受的。”——奇怪的是,陈晓对贝恩的言论,更像是侥幸逃脱之后的作壁上观,陈晓洋洋自得于自己的全身而退,却对贝恩资本流露出无情而丝毫没有惋惜之情。

 

四、对电器连锁行业:

在陈晓看来,他所揭露的已经不是国美或者电器连锁行业的问题,国内几乎所有的卖场模式运营都不是所谓国外的商品经营模式,而是采取卖场经营模式,就连新出现的电子商城,比如说京东也是如此。

陈晓断言:这样的渠道必然会被淘汰。虽然国美电器经常以低价促销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但是实际上其销售价格都已经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不仅比电子商务高,而且比其他的渠道都要高。在他看来电器连锁行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

对于超速度发展的京东商城,陈晓表示“本来京东商城获得了最好的快速成长的机会,但刘强东却犯了个大错误,进行了很多横向扩张,试图将卖场经营的模式拷贝到网上去,这样京东也是很难有前途的。”

 

五、陈晓的退身之路:

在针对个人在国美的去留问题上,陈晓说“如果我自己坚持不走,没有任何人可以赶我出局,不过那样对我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不难看出其霸气十足到狂妄的心态。

专访上说,其实2010年9月28日特别股东大会后,陈晓就基本退出了对国美电器经营层面的介入,而是开始去逐个查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在短短半年多时间内陈晓已经以小股东的身份投资了包括永乐电器前副总裁束为创办的家用用品连锁“明巢实业”、西门子中国区原销售总经理吴建科创办的服装企业,以及在二手车租赁占有率第一的“51汽车网”等五六家公司。

陈晓表示,新培育的几个儿子都在快速成长,所以已经没有什么好遗憾的。目前敲定的几个投资项目基本上都是当时看好的。

——这是否说明他没有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而在“骑驴找马”这件事情上做的更加明目张胆。只是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没有被扫地出门。更让人寒心的是,他几乎没有任何旧情难忘的感恩之心。残酷得已经丧失了作为经理人的职业道德底线。

 

六、国美时代给陈晓留下的阴影:

我们看到的是陈晓对大股东的质疑,对贝恩资本这样曾经的同盟军的利用,对旧部的恩断义绝,对曾经一度为之努力的核心商业模式的否定,对财务漏洞的曝光,似乎他所有的言论都在为他离开国美提供貌似保留颜面的借口。

不管是机构投资者的撤离,还是对管理层动荡的预言甚至期待,我们看到的是陈晓对“旧主”对同盟军没有丝毫依恋,即使离开了都要恩断义绝、把自己的后路断绝,更没有丝毫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宽宏与大度,给人的感觉似乎别人都很愚钝,只有自己看得最透彻,这种舍我其谁的态度,不仅是黄光裕家族那样强势群体难以接受,就连厚道的协作者都很难接受。

难道陈晓真的已经到了如此利欲熏心之下,不给自己留任何一点退路的程度了吗?

 

还有一点是很微妙的,陈晓在“新培育的那几个儿子中”,更愿意用小股东的身份来投资,他表示是“因为对于创业期的高管,如果我作为大股东进入,他们创业的热情会减退。”

本人却对真实原因有一点瞎想——真实原因大约是成为大股东就意味着他需要重新反思与黄光裕之间的恩恩怨怨,孰是孰非,也许陈晓还没有做好这种思想准备。

当然,真正原因似乎只有陈晓自己能说的清,还是不要在此瞎猜的好。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

本文没有任何人在背后的指使,而仅仅以《21世纪经济报道》的那篇文章为基础,进行一些仅仅代表个人观点的评论罢了,并非针对陈晓个人,而是针对类似的言行的感受。

 

贾春宝

2011年5月13日星期五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