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豪”对“转型枣庄”的价值和意义


  【“枣庄地产白酒振兴战略”暨“枣庄建市50周年特别报道”之二·价值篇】

  
    城市的魅力在于“城”和“市”的完美结合。“城”是骨架,“市”  是血肉,“文化”是灵魂。

  2009年3月5日,枣庄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枣庄作为被国务院批准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转型试点城市,标志着枣庄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枣庄的转型工作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政策资金支持。

  今天,枣庄人谈论更多的是“江北水乡,运河古城”这张文化名片。枣庄被定位在了新兴旅游城市,对素有“煤城”之称的枣庄来说,这应该说是一次战略意义上的城市大转型。提起旅游城市,人们脑海里自然会联想到文化、休闲、购物、美酒、美食等这些“地方特产”和综合服务。不仅与旅游密不可分,最重要的是能丰富旅游城市的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形成良性循环。那么,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酿造工艺的白酒,能成为枣庄另一张响亮的名片吗?地产酒品牌对一座城市的价值和意义到底在哪里?

  一瓶酒对一座城市的价值和意义

  2011年3月下旬,号称“天下第一会”的“第84届全国糖酒会”在成都隆重召开,20余万人涌入“天府之国”,争先恐后向素有“休闲之都”的成都抛金洒银。

  期间,笔者有幸听了一场某著名“国学大师”的演讲,有一个观点触动很大,他说:“在全球商品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建设同质化的今天,‘幸福感’越来越成为衡量现代城市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越是重视那些‘精神价值’大于‘物质价值’的双重意义的产业,城市的品位提升和文化传承价值越大,市民的外迁率越低,幸福感越强。人们传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是有了‘天堂’的品牌,才使得城市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很少有市民外迁……”

  2010年央视经济生活大调查,枣庄市被评为“山东省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2011年3月4日,枣庄市市长陈伟在北京接受《人民网》访谈时说:十二五期间枣庄要大力提出“幸福枣庄”的概念,全市要为打造和建设“幸福枣庄”而努力,这是枣庄发展理念的回归。

  陈伟市长的观点与国学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都在倡导和推崇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产业”。笔者研究认为,除了“旅游休闲”产业外,目前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双重意义”产业,就是历史悠久的白酒产业了。白酒从外观看是液体包装物,属物质产品;从产品功能和使用价值上看,又纯粹是精神产品,最符合“精神”大于“物质”这一产业特征。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出席“2008中国(遵义)酒类博览会”时就曾说:“白酒是精神产品,属于文化产业”,可谓一语道破产业本质。

  众所周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没有工业,只有酒可以传播一个地方,成为一个地方名片。当前,不管人们怎么认为,无可改变的事实是:中国是白酒的国度,有大小企业3.8万多家,白酒是多数县市品牌的主要元素之一,其普及程度大概超出所有行业。白酒品牌是地点品牌价值(投资环境、政府能力等)的象征物之一,两个品牌一损俱损、密不可分。

  对于一地点来说,如果连白酒厂都纷纷破产,地方经济就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反之,如果当地白酒厂兴旺,就意味着地方上许多正面形象得到有效传播,如水土环境、历史人文等,这就给投资者、居住着、旅游者等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利于地方魅力的提升。走遍中国,我们很难发现这样的事实:(1)白酒厂发展良好,地方经济落后;(2)白酒厂亏损、垮台,产业得到“升级”,地方经济发展良好。我们只看到一个事实:白酒厂与地点休戚与共,形成生命和生态共同体,白酒企业与地点的关系很简单:双赢或者双输。

  白酒是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产业,其酿制技艺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粮液”董事长唐桥在接受采访时说:“白酒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最富有创造力的文化产业和朝阳产业,越是地方特色的越是全国的,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白酒最有资格代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帝豪”与枣庄的“生命共同体”

  枣庄号称“山东南大门”,随着“新型城市化建设”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浪潮的到来,“媒城”这张名片越来越成为历任领导和枣庄老百姓心理上的一个痛,城市转型势在必行。

  笔者曾私自猜测,除了“文化旅游”产业,哪些产业会是枣庄“城市转型”和未来倡导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呢?按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以及“五粮液”董事长唐桥等众多重量级人物的观点:“白酒是精神产品,属于文化产业范畴”。枣庄的白酒业该不该成为“新型城市化”大力倡导的“文化产业”呢? 2010年纳税1000多万元、进入枣庄纳税百强企业的帝豪酒业该不该被重视起来呢?

  中国大多数县市,都有过“白酒财政”的历史,白酒厂亏损,往往就意味着财政日子不好过。白酒厂的发展,对地方经济贡献非常大,对地方水土环境、历史人文的传播效应也非常大,却只有正面效应、没有负面后果。不象房地产行业,房价高就意味着其他产业经营成本升高、步履艰难;不象煤矿等行业,矿产枯竭就意味着资本离开,人走矿空,留下一处处破损的场景和一群群丧失劳动技能的人口;也不像一些污染企业,使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质量受损,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患和麻烦……

  从历史眼光和产业发展规律看,中国的白酒企业基本上都与一座城市荣辱与共,共同成长,很多白酒企业的历史都超过一座城市的历史。

  “帝豪”是在原枣庄市酿酒总厂基础上改制成立的,体制改变,厂址外迁,质量升级,品牌升级,人马几乎都是原来的。“帝豪”成立之时,恰逢鲁酒遭遇质量信任危机,而川酒司机反扑,风光无限之时,枣庄地产酒被打的溃不成军,负债累累,职工全部失业。用了短短6年时间,“帝豪”不辱“鲁酒地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高举“五粮酿造,地下埋藏”以质兴企的复兴大旗,绝地反击,奋力拼杀,力挽狂澜,迅速抢占了“地产高地”,不仅让地产酒重新回到枣庄市民的餐桌上,成为枣庄第一白酒品牌,纳税额连年上升;而且,成为鲁酒阵营中的一颗闪耀新星,引起业界关注。

  “帝豪自卫反击战”可谓跌宕起伏,豪情万丈,不仅让枣庄人看到了地产酒崛起的希望和信心,而且,见证和体现了“帝豪”与枣庄这座城市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

  事实上,对于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煤城”来说,帝豪品牌如果对当地水土环境、历史人文进行深刻挖掘,并包装打造后 ,不失成为传播“转型枣庄”的一张很好名片,并最终走出枣庄,面向全国,这也是中国所有白酒品牌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对于枣庄城市建设来讲,“帝豪”不仅给予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层贡献,更重要的是,历经风雨能与这座城市休戚与共,不离不弃,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牢固的“生命共同体”,这正是让枣庄人心存感动的地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