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散形不散
——陕西省散文学会筹备工作报告
陈长吟
各位代表:
大家好!
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民政厅批准,陕西省散文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今天如愿召开了。
五十年前的5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理论文章,题目叫“形散神不散”。这篇文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影响最大的散文理论,当时引起了文学界强烈地反响和讨论,至今余音缭绕。这个声源发自陕西,作者是肖云儒先生。
今天,我在肖老师文章题目的基础上改变了一下,叫做“人散形不散”,来说明散文学会与会员的关系。这个人散,指的是咱们散文作者散布在三秦大地的角角落落,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大家在业余时间拿起笔来,创作着自己的散文。而形不散呢,指的是散文学会这个组织,它将起到团结和联系广大散文爱好者的作用,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陕西是个散文大省,每年有近百部散文集出版。据省作协开展的文学普查资料统计,全省2000多名省作协会员,喜爱散文创作的占百分之六十(其他小说作者百分之三十,诗歌作者百分之十)。这是正规军,没有在编的散文游击队员,那就更多了。现在最大的纸质媒介是报纸副刊,而副刊上发表的作品,也是以散文随笔为主。全省20几种报纸的副刊,每年问世的散文作品几千篇。还有正在兴起的网络媒体上的论坛、博客、文学频道等,更新的速度更快,全省10几家专业网站,每天都有大量的散文作品出现。
二十年前,贾平凹创办《美文》杂志时,提出了“大散文”的观念,这是新时期中国文学关于散文创作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同样发自陕西。它是一种导引或前兆,我觉得现在一个真正的“大散文时代”已经来临,写散文的人数多,作品多,思想新,文笔美,没有框限,百花齐放。网络使群众获得了话语权,使更多的原创文章得以迅速面世,这样下去,势必会有好作品出现。
陕西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滋生散文的沃土。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在楼观台写出了《道德经》,用优美、深遂、充满哲理的语言,阐述了人生的奥秘和处世哲学。到了汉代,史马迁创作出了《史记》,是写人纪事的杰作,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那种博大的胸怀、饱满的激情、刚健的语言,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现在,海外文学界评价史马迁是“中国的第一个散文大师”。当然,汉代还有《汉书》及《汉赋》,在文章的作法上达到一种极致,这种赋体文在新时代又得到运用,不久前全国还搞过“百城赋”的征文。流年逐推,后来,散文史上又有唐宋八大家之论,其中出自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散文,质朴流畅,文辞生动,是我们必读的经典。
陕西还是革命文化的发祥地,延安时期,丁铃、王实味、刘白羽、孙犁、吴伯箫等作家,也都留下了重要的散文作品。
建国后,李若冰的西部散文,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年轻人怀揣李若冰的著作,走向西部开发建设的第一线。李若冰的散文富有生活实感,现场质感,充满鲜活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精神的鼓舞。还有魏钢焰的散文和报告文学,也在读者中反响较大。
进入“新时期”以后,陕西的散文出现了非常繁荣的局面,贾平凹、和谷、刘成章、李天芳、李佩芝等人的散文,多次在全国获奖,并被选进各种教科书。
现在,陕西的一批更年轻的作者,在创作的观念和文笔上都有新的气象,呈现出良好的势头。这是我们应该高兴的。
但说起来惭愧,我们的邻居,像四川省、山西省、河南省、重庆市等地,都已经有了散文学会,并且开展了很多活动,而陕西这个文学大省,却落在了后面。
今天,我们陕西的散文人终于坐在了一起,来共襄盛举。
陕西省散文学会成立之后,当前的任务是:
第一,组织散文作者在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文艺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投身时代潮流、关注群众生活,积极创作,多出作品,响应省委号召,为把陕西建设成文化强省贡献微薄力量。
第二,召开各种形式的研讨会、笔会,总结陕西散文创作的经验,为广大散文爱好者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
第三,加强与中国散文学会的联系,与兄弟省市散文学会的互动。请外省的散文作家、理论家来陕西交流创作。也组织本省的作者走出去,开阔眼界,积累素材。
第四,办好《散文视野》杂志和“中国散文网陕西频道”,为会员们提供交流信息和发表作品的阵地。
第五,积极筹办“史马迁散文奖”,做为学会奖,每两年举办一次,评选奖励优秀作品。可以先评省内的,然后面向全国,逐步将它办成一个民间的有影响的散文大奖。
当然,需要作的事情很多,做为一个群众组织,只能量力而行。
大家平时忙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了写作熬更守夜,孤军奋战,希望散文学会是个桥梁,连结起你我他,带给散文人一些知音的温暖和鼓励。
各位代表,希望大家奋起精神,积极写作,为繁荣陕西省的散文创作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2011年5月15日上午,在吉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