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保障房


由于保障房建设在房地产调控中的地位之重无人能及,由于保障房在未来五年占据房地产市场供应量半壁江山,国家领导人对保障房项目频繁视察和讲话:2011年五一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京津两地的保障房建设工地,表示房地产调控的决心不动摇;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1155日至7日在福建考察期间表示,加快公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完成2011年保障房建设的硬任务,关键在于建立健全资金筹措和运行管理机制。

20114月,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在“2011城市观点论坛武汉行”发表演讲时表示,保障房“旷课”了十年,不仅造成了中低收入家庭和年轻人的居住困难,而且严重恶化了社会心态,使得很多人把怒火集中到了商品房身上,要求商品房降价;正确的调控不是砸别的板,而是要把短板建好。

2011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在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巡查工作动员会议上通报了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并表示目前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不平衡,建设资金有缺口,公共租赁住房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向各地派出专项巡查联络员,核查各地保障房的建设情况。

落实保障房建设问题频出且措施争议很大。事实上,201058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任务没完成;2011年有100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任务;各地出台的保障房源纳入范围争议很大:河北省石家庄出台政策称,要将没收的违建房用作保障房;河南、江苏等地,则将已经在建的教师宿舍、企业员工宿舍统统纳入了保障房的房源。

为了支持全国各地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1年财政部已两次下拨中央补助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共计437亿元。其中,廉租住房补助资金117亿元,公共租赁住房补助资金210亿元,城市棚户区改造补助资金110亿元,用于支持各地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此外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2011年在原有的预算安排基础上又增加安排180亿元。特别地,根据预算安排,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1292.66亿元用于住房保障方面,其中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030亿元。

20115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通知,这是自2010年相关部门对78家非房地产主业央企下达“退房令”后,首次明确要求中央企业“争取多种途径参与地方保障房建设”,以促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将在2011年至2015年这5年内新建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这意味着我国在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的投资总额大概在5万亿元。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保障房建设将达1000万套。若要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费用大概在1.3万亿元到1.4万亿元之间,其中近三分之一的资金投入将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及市县政府通过多渠道筹集。确保充裕的资金投入是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央企投资保障房建设,对解决资金缺口是有利的。

根据规定,经济适用房的成本利润率是3%,两限房在8%-10%。国都证券报告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由于管理、施工、运作难度不大,回款有保证,毛利率一般在10%,是优质订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亦有人认为,对拥有“房地产全产业链的企业”而言利润是10%,对绝大多数以投资身份入市的企业而言每个独立环节的利润应该在2%~3%之间。中天城投在公告中表示,根据中天城投的“实战经验”,建设保障房的收益根据地方政策可达8%左右,加上配建的商场商铺、办公场所等经营性附属设施及享受的政策优惠,预期收益会更高。除了账面上的收益之外,参与保障房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严厉的房地产调控压力。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认为,保障房建设成本较低,需求稳定,资金周转速度快,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自有资金比例甚至可以低至20%以下;即使以5%左右的利润率计算,5倍左右的杠杆意味着开发商的资金收益率可扩大至25%左右。帮助地方政府分担保障房建设压力,也成为一些房地产企业进入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敲门砖”。国泰君安地产分析师张伟明表示,大规模参与建设保障房或能帮助上市房地产企业打开资本市场的融资通道。

央企始终是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的“主力军”:2010年,中冶曾新增保障性住房项目24个,总投资为257亿元,总建筑面积564万平方米;截至2010年底,中国建筑参与保障房建设的总规模达到了1155万平方米;保利地产计划在2011年新增保障性住房项目5个以上;中远集团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该集团参与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央企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一市场,能够缓解政府“手头紧”的局面。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副秘书长姜炜认为,这是一个共赢的过程;在当前信贷收紧、地方融资平台清理与各地限购政策多管齐下的情形下,央企很可能在保障房市场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据统计,截至20115月,全国有超过20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已经参与了保障房项目的运作(即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包括万科、保利、中国中冶、城投控股、招商、金地、绿地、远洋、上海建工、陆家嘴、中国建筑等地产大鳄。20115月,上市房地产企业中天城投与贵州省政府共同签订了《中天城投参与贵州省“十二五”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框架协议》,自行组建从事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其配套设施等建设工作的项目子公司,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在贵州省内完成建设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20万套)、总投资约200亿元的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其配套设施。万科总裁郁亮在2010年年报说明会上表示,2011年拿地主要目标是在保障房方面。甚至包括一向只建豪宅的绿城集团将触角伸向保障房领域,不仅浙江省杭州市22个待建的保障性住房项目绿城拿下了12个,还在山东青岛、辽宁沈阳等地涉足保障房建设。

保障房项目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上海某中小房地产开发商负责人认为,地方政府往往更愿意将保障房项目给地方城建:一方面,资金流动全部在本地;另一方面,企业纳税全部在本地完成,这对于地方财政收入而言很重要。河北省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梁伟介绍,今后出让的住宅用地配建保障性住房将成为常态。因此,地方保障房建设排外现象严重,保障房项目注意招标,注意与其他项目结合促使投资方参与。

随着当前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全面推开,保障房建设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保障房发展出现乱局:

审计署2010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重点调查的32个城市中,有18个城市向2132户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分配了廉租房。

网络上反映保障房问题的网帖越来越多,这些网帖集中揭露了保障房存在的被“骗购”、“福利房”和质量差三大乱象:在北京、武汉等地不断有网帖曝光当地保障房被“富翁”等不符合条件人群骗购的情况发生,2009年武汉一处经济适用房项目申购出现令人惊叹的“六连号”,广东省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对含有11个家庭隐瞒住房情况、18个家庭资产超过32万元的限额、4个家庭资产超过限额3倍以上、甚至身家最高达356万元的“富豪”的保障房虚假信息申报者下发了290份《行政处罚预告知书》,陕西省山阳县被曝出在900多名经济适用房申请人公示名单中带“乡长、镇长、执法队长、所长、科员、副科、科长”等职务者多达100多人,山西省忻州市首例限价房项目被爆料已经成为当地干部福利房而且被大肆高价倒卖牟利,海南省海口市一个社会公共福利项目限价房被仅仅针对部分特定人群销售;哈尔滨铁路局拟建2.5万套住房并以低于市场价近一半的价格卖给铁路局职工;内蒙古包头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民馨家园”大部分新楼房成“墙脆脆”被网民曝光。保障房大规模建设时期已经开始,提高保障房质量水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马虎。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发文件,要求在保障房建筑物设置永久性标牌,载明工程质量各方责任主体名称及主要责任人姓名,以此接受社会监督。福建省的做法在新浪和腾讯的微博上引发了一片叫好声。

201010月北京某区公示的保障房申请结果中,73名申请者中家庭年收入填报为“零”的有13名,家庭总资产净值为“零”的19名,数据明显不靠谱。

福建省宁德市的保障房项目华庭小区,15栋住宅楼500多套住房大多阳台空空荡荡。

北京东三环附近的保障房项目百环家园大量房屋出租或开始出售,导致近年来周围陆续出现多家地产中介。

    保障房建设能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产生经济效益。保障房项目对家居业可以说是意义重大,家具建材行业几乎都瞪大了眼睛盯着保障房这块最大的蛋糕,3600万套总量的保障房体系正在汇聚中国家居建材业的视线。2011412日,建材企业、流通企业、设计师、经销商等各种身份的行业资深人士汇聚人民大会堂,就家居行业在保障房领域的跨界合作可能做出了多种层面的探讨:由于保障房被认为更具“民生”属性,属于政府强调“保障”的房产项目;在楼市调控三度出击,房产刚需长期受抑的背景之下,保障房将成为有效家居需求强劲释放的“第一站”,有望大幅拉动建材行业的销售;金意陶陶瓷董事长何乾认为,材料行业在2011年下半年到2012年上半年将迎来爆发期。

央企争食5万亿保障房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