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慕云五君创办的《管理学家》越做越出彩。刚刚收到的五月号设计了“企业家信仰”这样一个既深远又切中时弊的主题,很多文章很有味道。在“信仰个案”栏目中,记者罗菁阳写了对好利来掌门人罗红的采访,叫做“让管理回归‘心性’”,其中的一些观点十分值得深究。
之前看到相关信息,说罗红在做了十年摄影家、几乎跑遍了地球的各个角落后“理性回归”,要将一半以上的时间和精力拿来管理企业,并创建了一个高端得近乎奢华的新蛋糕品牌——黑天鹅。以下是对此次访谈中罗先生一些观点的引述和讨论。
1. 赞同
“我现在的信仰是活在当下,像鲜花一样绽放,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顾好员工、照顾好顾客”。
“父母把孩子交给了企业,企业就一定要照顾好他们,让父母放心。”
评论:在物欲横流、资本至上的当下,罗先生能够提出“照顾好员工”这样温暖人心的理念,仅仅就此话本身,就值得赞赏。它说明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在关注了几十年的“物”和“钱”之后,终于看到了“人”。或许,这样的理念还需要经过企业经营实践的检验;也或许,其它没有提出此类理念的企业,在实践中做得可能比好利来更好。但是不管怎样,这以理念标志着中国企业家管理理念的一大进步,也标志着将员工视为企业发展的目的而不是工具的时代的萌芽。正如罗先生在“2010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国际(青岛)论坛”所赞同的、稻盛和夫先生的理念——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贡献。
2. 讨论
“我回归,是因为我想通了一件事:以前盲目地引进西方的管理文化,是错的。它对我们原有的文化造成了伤害,也将企业带向了错误的方向。”
“前几年,我们没有做好(照顾好员工),用冷冰冰的、严厉的制度来管理他们,把他们管死了,管绝望了,一种单纯的雇佣关系把员工的心都伤了。”
评论:西方的管理文化是不是错的?如果是错的,是和谁的管理文化比较?“冷冰冰的、严厉的制度”就是西方的管理文化吗?是西方管理文化的全部吗?显然不是,因为早在上世纪初我们就发现,宝洁公司的领导人就已经在琢磨“如何让员工对企业感兴趣”这样的问题了。如果硬要说“冷冰冰的、严厉的制度”是西方的,可能是指西方初期的管理。因为西方的管理也在不断地进步,比如人本管理、柔性化管理、职业生涯、员工扶助计划等等,也是西方的管理啊,包括我们还没有的劳资协商与谈判机制。
所以我想,与其把“冷冰冰的、严厉的制度”称为西方的管理,还不如将之称为中国极权和霸道文化的“余孽”更为合适——表面看是西方的工具,实际上是法家管理的现代版本。
3. 困惑
“现在,我就是一个‘家长’,一个将员工当自己孩子、要尽力照顾好他们的家长,也是一个‘朋友’,一个乐意帮助更多人成长的朋友。”
“如果大家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大家都明白只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让大家更好,让自己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就不用我什么事都亲力亲为了。”
评论:要照顾好员工,是不是一定要把他们当成孩子和朋友?如果当成孩子和朋友,还要不要契约?因为契约和孩子、朋友往往是冲突的。如果不要契约,人家是不是还愿意做你的孩子和朋友?如果要契约,谁在先谁在后?是先讲感情还是先讲契约?
因为对稻盛和夫先生的企业没有了解,不知道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是否排斥制度;因为实际没有经营过企业,不敢妄言。但是我想,正确的做法还是应该在契约基础上的温情和家文化的管理,而不是倒过来。因此,将员工当孩子和朋友,更多应该是在管理过程的态度上和结果的分享方面,而不是在制度和契约方面。
如果“大家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都能“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企业的发展自不待言。但是,这个假设能够成立吗?企业主怎样做才能让“大家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好像迄今为止,无数中外企业在使出了浑身解数后,也没有做好这一点。“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那就是世界上最努力的人了,对于大部分员工来讲,恐怕这一点更难,也基本上无法实现。想想看,如果整个世界都由“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人组成,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一个场景!
当然,我们知道罗先生说的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希望有一部分人达到或者沿着这样的想法去努力。其实,这样的想法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是,做为一个具体来实施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到底如何做,就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了。
照顾好员工,照顾好顾客:罗红温暖的宣言
评论
编辑推荐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