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企海外扎堆上市 盛世还是泡沫?


  网企海外扎堆上市 盛世还是泡沫?

  综合分析媒体报道, 自2011年3月份开始,中国互联网行业再次掀起新一轮上市热潮,一大批网站争相奔赴海外资本市场进行IPO(首次公开募股):3月15日,网秦天下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申请,计划在纽交所IPO;3月30日,奇虎360登录纽交所,融资1.75亿美元;4月16日,人人网提交招股书,拟在纽交所上市;4月18日,盛大网络宣布拟分拆盛大文学上市;4月21日,世纪互联登陆纳斯达克,同样在当天,世纪佳缘提交招股说明书,拟在纳斯达克IPO;4月22日,凤凰新媒体向美国SEC提交上市申请……

  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今年一季度共有112家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实现IPO,总计融资规模184.11亿美元,而在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上市狂潮,预计2011年互联网行业IPO企业数量及融资规模将继续保持高位。冯坡先生分析认为,美国资本市场对TMT(数字新媒体)等新兴行业的高估值,以及新兴商业模式对原有中国互联网市场潜力的挖掘,激发了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美好想象,而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而言,也迎来其上市的最佳时期。

  今年以来国内互联网领域的投融资也分外活跃,并日渐呈现出高估值趋势,多家网站都顺利拿到了巨额融资,其规模远超以往纪录。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的前景光明,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去上市,互联网企业的市值预计也会越来越高。在最近6个月内,一些网站的融资额度不断升高,而部分规模较小的企业也能以很高的价格融到巨资,出现了价格远超企业本身价值的现象。

  中国企业为何舍近求远赴美上市? 国内市场上市门槛太高。在看得见的部分,监管部门对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设定了一套详尽的盈利、增长硬指标,构成入市高门槛的主体。尤其是创业板,硬指标的严厉程度远超国外。创业板主要面向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国外的普遍做法是只设增长门槛,不设盈利门槛。而国内创业板两套硬指标都要求企业盈利,第一套指标要求企业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且持续增长。优酷连着两年亏损,没戏。第二套标准要求企业最近一年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元,营收不少于五千万元。亏损的优酷还是没戏。

  在看不见的部分,等待审批的机会成本太高。国内上市审批权在证监会,不在交易所。企业必须走行政审批程序。发审委每周开会两到三次,每次审核两三家企业的申报材料。在数百家企业排队待审的情况下,申报材料通常交上数月之后才会有消息。发审委会议还会因为各种原因暂停,增加企业上市操作的不确定性。 还有,纽交所提供层次丰富多种多样的融资工具,方便企业募集后续发展的资金。很多创业者对股权融资有抵触情绪,担心多轮股权融资之后,自己对辛苦打拼而来的公司控制力下降。而在美国证券市场,可以较容易地发行债券或其他票据进行融资,公司可以在不改变现有股权结构的条件下得到更多发展资金,这在A股市场是无法做到的。

  对中国企业而言,赴美上市是贯彻“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意味着机遇更面临着挑战。一方面,美国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为中国企业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各种优越条件。美国在200多年悠久的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功能完备、层次多样、交易便捷、监管严格的资本市场体系。作为全球金融业风向标,华尔街是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融资、国际化品牌推广、国际化人才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绝佳平台。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扎堆进军华尔街,业界也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和谨慎。首先,美国对上市企业采取的是“宽进严出”的政策,表面上看,上市门槛较低,这样就造成了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比在中国国内上市更容易的表象。但是,如果这些企业上市后,不能及时地进行公司结构治理,将为以后的经营埋下隐患。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162起证券诉讼官司中,涉及中国公司的达5.5%,而起诉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上市后发布的财务状况与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状况显著不同。另外,中国企业对美国市场的法律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以及资本运作规则不甚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风险。

  另有在部分业界人士看来,受资本的逐利本性影响,当前的互联网热潮或已蕴含着泡沫成分。张朝阳就将中国互联网赴美上市热潮形容为“新一轮互联网泡沫”,称“与十年前美国互联网公司掀起泡沫所不同的是,现在掀起泡沫的是中国互联网公司”。这个泡沫并不是指整个互联网行业估值过高,而是市场对于某些题材反响过于热烈。社交网站、网络团购、电子商务,都属于这样的过热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