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汽车行业优秀文章


20114月汽车行业优秀文章

编辑:汽车自修室

由《汽车自修室》从成千上万篇行业文章中,精挑细选而出。希望它们能成为我们汽车行业的精神大餐。

 

公车改革:

1.   公车改革:是“躲猫猫”还是“过家家”?》王超    近日,北京市财政局公布了全市公车数量。截至去年底,北京市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有数为62026辆。其中,市级公务车20288辆。记得CCTV去年底曾经披露过,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全市机动车总量近15%。有人认为,数据是来自于各个部门的决算,经单位汇总填报统计而来,或许超标超编的车和非直接预算购买的车都未填入统计报表,北京市披露的不过是合法数字,所以建议其他地区也不要效仿北京了,因为即使全部公布出来,也是自己欺骗自己。

2.   公车多少才算 定义还需统一》新华网  南辰  以广东为例,对公务车的定义就比北京这次公布的公务车的定义要宽泛。2009年初,在财政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广东曾经叫停10类公务车变相超编购买使用现象,当时有关方面曾经指出,公务车是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股占50%以上国有企业、中央直属和外省驻粤单位购买的公用小汽车,类型包括旅行车、小轿车、吉普车和微型厢式车等。如果以广东版公务车定义衡量,北京市的公务车数量恐怕绝不止62026辆。

3.   交法前人人平等霸王车不能享特权》程远     硬牌车不怕罚,罚多少都能处理掉,但是最怕曝光,就是最怕群众监督。中国现在很多的坏事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就是因为民主监督不够。前段时间有媒体曝光了一批霸王车,其中有高级政府机关和特殊车牌,就做得很好,深得民心,说明交管部门动真格的了,应当坚持下去,把整顿工作进行到底,人们支持你们。

4.   应彻查“免费停车证”的真相》新京报  范子军    相关各部门除了否认公务车免费停车证的真实性,还集体表现出出人意料的淡定,没一个部门表态要追查真相。这种淡定,不但令人不解,而且加重了人们的怀疑,莫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于是,不但会继续追问真相,还会进而怀疑相关部门接受舆论监督的诚意。这样的结果,恐怕会对政府部门形象,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5.   "狭义公车"被质疑 期待更透明"广义费用"》经济观察报  张耀东  公车使用费用是大概念,不仅仅是油费、维修费用还包括一系列隐形开销,希望这次公布狭义公车的有关部门,在年内发布公车费用是一个广义费用,而不是狭义的。

6.   整治公车私用评论:难寄望于杀一儆百》南方都市报  牛日成  整治公车私用不正之风,别说是杀一儆百,就算是一千一万人,也难以奢望达成以儆效尤的效果。道理很简单,既得利益者不会主动破坏自己的利益格局,也不会允许别人轻易动了他们的奶酪。你看,全国各地公众要求公布公车数量声浪浩荡,要公开却难过登天。即便是广州高调要花巨资装G PS整治公车私用,也不忘留下付费可以私用的后路。一个被推到舆论风口浪尖的小兵小卒,于治理公车私用能有多大作用,可想而知。

7.   什么人有资格享受“警车开道”》傅雪峰    为了警察同志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警务活动中去,还是取消省级以下的警车开道活动吧,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宾护卫车队足矣。

上海车展:

8.   浅议上海车展的作秀心态——冷暖一时间》唐华  上海车展亦如是,其间交杂着太多的作秀心态和表演成分,冷暖大概也只有当事人自己可以体会。一枚硬币展示着正面和反面,关键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一届车展亦如是。

9.   车展躬逢盛世要有危机感 撰文/颜光明  笔者认为,上海车展不但要办成提供“亮剑”的舞台,也将是发布“观点”的平台,同时又是和谐共生的文化盛宴。 惟有如此,上海车展与日内瓦车展的距离才会缩短。

城市治堵

10.  治堵不能制约市民通行权利 收费不是万能》京华时报  刘乃康    治理城市拥堵,收费不是万能的。关键还在于要找准城市之所以拥堵的症结所在;在于从实际出发,在大力发展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和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的同时,找出真正能解决交通拥堵的办法。

11.  教我如何不轧它》广州日报  汪青云  交通规划是门大学问,我自然不太懂其中玄机奥妙,但是,实线既然是墙,起的就是堵的作用,要保证车流的顺畅,不是应该多用疏的手段,少用堵的办法吗?这个道理古人早都教过我们啊。后来,几次在内环路上看到我们的阿SIR不辞辛劳,大热天的,躲在警车里用DV记录违章轧线车辆的时候,我隐约了解了——我们公路上的有些实线不完全是墙,还是陷阱。      

12. 政府应该为车主做点啥?广州日报  周伟力    最容易实施有三:先是取消收费站。笔者举双手赞成燃油税,但自打燃油税征收以来,路上的收费站似乎不见少,高速路由于有贷款也就罢了,但不少二级公路收费站依旧耸立在那里,是不是该关掉了?再是多管齐下治堵。城市拥堵的元凶有三,一是车,二是人,三是道路规划。如何改进,可以学学近在咫尺的香港。最后是少征点税。如果个税起征点从3000元再提高至5000元,每个月工资账户里又会多出几百元,补贴一下油费也是不错。

新能源:

13.  核危机绞杀电动车?》王超   中国对电动车是否零污染的辩论,主要集中在电的来源和电池回收两大方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中国电力供应80%来自火力发电。火力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严重污染环境,依靠充电维持运行的电动汽车自然谈不上环保。 美国Autoblog的报道认为,如果日本核泄漏导致各国政府怀疑核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那么新核电站的建设将被推迟。如果购车者知道电动汽车使用燃料发电厂的电力,使用成本很可能无异于燃烧化石燃料的普通汽车,那么他们何必花更多的钱买这种不环保、更昂贵且不易充电的电动汽车呢?

产业思维:

14.  国际品牌与中国制造:谁会赢得汽车品牌之战?》何斯庭(Martin Hayes  中国车企已借助西方的专业人才来参与竞争,提高其产品的技术能力。里卡多(Ricardo)、MIRA、莲花(Lotus)、麦格纳(Magna)以及许多其它企业在华业务非常强大,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这些中国车企需要借助西方的专业力量来推动品牌、营销、广告及公共关系方面的工作。在西方,所有这些领域都需要迥然不同的运作方式,需要高超的技巧,而许多中国经理人尚未拥有这些才具。

15.  汽车行业放弃"十二五"规划 堪称一次突围南方日报  陈志杰  事实证明,纸上谈兵的规划,往往不仅未能左右市场和产业的发展,有时反而成为一种讽刺。如果将这一堆废纸,再包装成崭新的十二五规划,实在已经没有必要。政策所应该做的,是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

16.  双雄垄断民营加油站出路在何方?》新京报  叶檀  重庆民营加油站紧急向重庆市商委上书求援,原因是两大公司搞垄断,打压民营加油站,使民营加油站生存艰难。民营加油站生存艰难并非一朝一夕,只要油源掌握在石化巨头手里,不仅民营加油站就是民营炼化企业的发展空间都被大大压缩。

17.  中国设计制造才是中国汽车行业得未来Andy   管理咨询公司A. S. Conn LLC总裁  中国有着独一无二的继续作为汽车界一股正在发展中的超级力量的机会。不过,她面临失利的风险也很高;止步不前的风险也非常高。要想利用这一机会就要求,中国承认自己存在发展的机会。为了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中国需要扩大在汽车领域的教育,以巩固其在工程和设计技能方面的人才库。

18.  西方国家不会给中国机会》贾新光 曾任日产柴顾问的小泽教授在《日本汽车工业发展史》中指出:日本的汽车公司对于国际上的竞争对手一般采取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对手看作伙伴,采取共同分享市场的办法,如对欧美,日本人尽管顽强地打进了这个市场,但是为了避免激化矛盾,自动限制出口汽车数量,并在欧美设厂生产,以增加当地人就业的机会。另一种态度史把对手仅仅看作交易场上的交易对象,彼此之间就是买卖关系,要从对手身上得到最大好处。90年代,东京某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说:日本希望中国的技术赶不上日本,至少要让中国的技术落后十年。

车企思维:

19.  也议北奔"双限":让阳光射进行业潜规则》南方日报  郭小戈  对于消费者来说,北京奔驰与经销商的矛盾激发,最大的好处是将汽车销售环节的潜规则,再度暴露在阳光下。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向北京奔驰发的函,认为北京奔驰双限政策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有关规定。这其中,包括厂商规定经销商销售E级轿车的最低价格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第十四条,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中的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等。

20.  锦湖轮胎召回成为中国汽车市场最大丑闻21世纪经济报道  付辉  已故中国台湾学者柏杨在1980年代把中国文化称为酱缸文化。几十年过去了,这种定义仍不过时。在中国汽车市场,酱缸汽车文化还是最重要的文化。锦湖轮胎的召回事件,就是这种酱缸现象最有力的证明。所以,中国汽车的第一次轮胎召回可以成为酱缸锦湖。

21.  北汽真正的关键时刻:格局落实和产品体系建立网易汽车  胡玮炜  北汽真正的关键时刻已经不在于大格局的搭建,而在于把格局落实的制度以及产品背后的体系支撑。这才是完成从中国汽车业四小四大跨越的真正考验。

22.  领导都是品牌控 》汪青云   看到一个数据,全国工商总局注册商标总数超过220万个,其中本土品牌超过170万个,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品牌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另一方面,根据商务部长陈德铭在一次论坛上的说法,目前世界上最有名的100个名牌中没有一个是中国的。国内汽车业的现状,正是中国目前这种品牌泛滥而名牌稀缺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