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道德差别
中国与西方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都相当重视道德的作用,不断的有哲学家和思想家对道德原理和功效进行解释。但是中西方由于在文化特性和方法论上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道德理解也有很大的不同。下面讲解中西道德在那些方面存在这不同。
一. 道德认识不同
在道德认识上中国古代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是道与德的组合,道是世界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如日月交替、男女差别等规律,中国先人由此而发现了道的原理,“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观念虽然由古代人总结出来的,但现代的物理知识告诉我们宇宙确实是由阴阳粒子相互作用而存在的,所有的事物都是由阴阳两方面的因素构成。“德”的定义是依据天地滋养万物而得出的,引申为维系生命及帮助生命维系,其特性是不索求回报,就犹如天地对万物无所求一样。因此“道不可须臾而离之,离之非道也”,“德是生而勿宰,养而勿侍”。这就是这个人对于道德的基本认识。
西方人对于道德的认识则是多样的。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万物都蕴含着内在目的,苏格拉底将之称为“善”。具体到人的身上“善”就表现为“德性”。“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人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上则是恶的。由于苏格拉底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的观点,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所以人们称苏格拉底为伦理学创始人。
亚里斯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善和德性的概念和解释,将伦理学更加的系统化。他认为道德是一种实践活动,因为人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德性的时候,主要看他的行为。而且亚里斯多德还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德性”的加以拓展,认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生活,而又德性主要决定于人的品质,也即人选择善恶、利害的能力。这就是伦理学“理性论”的开端。
亚当斯密认为人都是从利己性本性出发的,他指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和交换倾向等,人的自爱本性与同情心是相伴随的。然而人在本能上又是自私的,总是在自爱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同情心的充分发挥。他认为“自爱”与“自私”不能混淆。他还把“自爱”当做是一种美德,认为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这就是那有名的“看不见的手”。《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都是从人是自私的这样的论点出发进行阐述的。斯密认为人们追其私立的自爱活动,促使社会总体利益的增长和社会进步。
休谟对原有西方道德理论提出了怀疑“我大胆的断言,只要我们把理性假定为道德独一无二的源泉,这样的理论就觉不会找到。”(《道德原则研究》P138-139)。“理性要么判定事实,要么判定关系。”(同上)每个人的判断无固定的标准,因而不可能成为公认的道德标准。 还有人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认识有限,因而难以准确判断。
康德则认为理性就是道德法则,而康德所说的这种“理性”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东西,而只会依照自身最一般的内容行动。“每一个人从法则那里得到的自由与他受法则限制的自由是同等的,这如同一个人的自由同时也限制另一个人的自由一样。”(康德文集第四卷674页)“除了纯粹意志,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善” 这就是康德对理性与道德的注解。意志自由是康德的立论,康德又从意志自由反推到上帝存在。因为他不知道“至善”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定性?每一个人的标准都不同,要怎么统一?只有上帝是解决的办法。上帝在康德那里就像是数学里的X,用来代表未知数。康德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不能从结果或者行为本身来判断,只能以动机来作为评判标准。因为同一个行为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动机,而这些动机又并不都是善良的。
“美德存在与正确理性所养成的那种平凡习性”、“道德情感似涉及道德约束力造成的快乐的平均效果”边沁认为道德是与法律类似的系统,它的功效是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边沁的道德标准。
尼采反对旧有的道德系统,批判基督教的“至善”观念,直接发出“上帝死了”的呐喊。他认为旧有的道德是一种有用的错误,它保护弱者。他认为道德本身的价值危害生命本身:A危害对生命享受和感受。B从个体的强化的角度看,损害生命的美化。C危害对生命的认识。D危害生命的发展。尼采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原则:1生命原则—----每一种道德都手生命本能的支配。而生命就是强意志力。2强力原则-----以强意志力为道德价值标准的自主的道德,超越善恶,体现生命道德的自主性。3个人原则------以成为你自己的道德价值的自我道德在自我肯定的意义上,每个个体对自己生命力量的诚实。(《道德的谱系》)尼采提倡的“弱肉强食”,他的理论对于冲破当时僵化的基督伦理有积极作用。但又因为他的提倡的“强意志力”学说催生了希特勒这样的魔鬼。
亨利柏格森认为道德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其中之一源出于人类社会的原始结构,另一部分在其对于解释这方面原则中得到说明。他认为道德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社会颁布并维持社会秩序的规则在某些方面类似自然的法则。……任何一个法则无论是物理的、社会的还是道德的、都是一种命令。存在着某种以法则方式得到表达的自然秩序,众多的事实被认为“服从”这些法则以便与那种秩序保持一致。”(《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P3)柏格森的结论道德还是理性。“简单的说就是:文明社会中的道德活动在本质上是理性的。”(同上P50)
西方哲学家对于道德的见解难以一一罗列。总之,西方人对于道德认识是从社会的基本单元出发,即从个体的人出发来论述道德的功效和原理。因此西方的道德学家多从人的个体感受如:情感、幸福、功利等方面来论述解释道德,而且主要的是从人的理性出发来分析论述。而理性又是一个模糊概念,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在成长和学习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不同的观念,它们是千差万异的。理性是根据已有的观念和经验做出识别和判断的过程,因此理性没有统一的标准。故而,在无法完满的解决道德推理的逻辑矛盾时,大哲学家康德只能求助“上帝”这个“大未知数”概念来进行暂时过度。
事实上,宰这个古代也存在着人性善恶的讨论。性恶论者的代表是荀况,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肤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因人的本性有求于同伴和外界,难免产生冲突,这是恶的根本,因此坚持性恶论。但荀子认为人性虽恶,却可以通过道德礼义将之教育归化。“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以其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荀子。性恶》)
性不善不恶论者的代表是告子,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不分善与不善,犹水之不分东西。”孟子曰:“水信之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恭敬之心,礼也;善恶之心,义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但是孟子详细解释了性善论,他指出人性虽犹如水可以决之东西,但人性的善却好像水遵循重力引导自上而下流动一样,是有倾向和规则的。因此,在中国历朝历代,性善论占据主流。
由于,古代中国人对于道德的认识比较统一,因此中国历朝历代都很重视道德。而在西方则由于对于道德的认识由很多不同的定义,因此道德在西方的社会生活中不受重视。只有那些认识到道德有重要作用的哲学家在孜孜不倦的研究道德。
二. 研究方法不同
中国人研究道德的方法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认为道德就是天理,是客观运行规律,因此后期很多朝代的中国人都不在去探究道德是什么,只是按照祖辈的教训去遵守道德。因为,在中国人看来道德是公理,不需证明。谁不守道德就必将遭受道德的惩罚,只是到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了,文人们总结经验教训,错误的总结出道德礼教是制约中国发展的原因,才导致中国道德素养的大崩溃。
西方人研究道德基于其文化特征。西方人崇尚逻辑推理,因此研究方法多倾向于不断的细分以发现问题的症结。在道德研究上西方人多从个人的感受和道德评判标准上进行研究,个人感受上就引申出善恶论、情感论、幸福论、功利论,道德评判标准又引申出知识论、伦理学、目的论、动机论、理性论、公平论、平等论等等。由于西方人从个体感觉出发进行研究,他们发现道德只是一些规范和标准,因此西方人错误的认为道德只是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制定,他们认为道德是制定道德规范和标准的学问。既然道德是制定出来的,那么在没有人知道,或者在其他人无法惩罚自己时,就可以不讲道德。
连大哲学家休谟都不明白为什么“自我克制、冷静、忍耐、坚贞、坚毅、深谋远虑、周密、保守秘密、有条理、善解人意、殷勤、镇定、思维敏捷、灵巧表达”这些仅仅有助于拥有者的功效,而与我们社会没有任何关联的品质,仍是敬重和尊重的。(《道德原则研究》P94)也就是说,休谟并不明白讲道德是对于自己发展有利这样的道德规则。
由于西方人认为道德只是一些有关个人影响与社会好恶,他们在总体行为上并不讲究道德。因此西方没有办法出现像中国的钱家、孔家这样荣耀千年的家族,西方那些荣耀一时的国家也因为不讲道德而迅速衰落。
详细区分道德界限与评判标准与无条件接受道德是古代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差别。这样的差别是因为世界观和学习研究方法不同而引起的。到了近代,由于对道德作用认识出现混淆,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出现了大倒退。但是中国在国家层面上的道德还没有遭受摧毁,现在唯一保存按照道德原则办事的就是中国的国际关系原则。因为中国的国家事物处理原则由很多的经验是历史总结的,爱好和平、平等相处、不向外索取等等都是道德规则在起作用。而过去对道德的错误检讨只发生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对于外交和国防政策等国家层面上没有那些迂腐知识分子(如胡适、钱玄同等)进行捣乱检讨总结。因此中国外交方面的成绩得益于国家讲道德。
道德是规律,是好的经验与操作模式的总结。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时候统治者或是利益阶层就将一些个体的意愿伪装成为道德规则要求别人来遵守。但时过境迁之后人们就发现所谓的“道德”只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规则。由于胡乱使用道德,导致后人对于道德罪责产生疑惑,大大降低了道德的效用。(以后再讲道德的机制和效用)
中西道德差别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