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电网公司召开了迎峰度夏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往年这一主题的会议大多都在六月份召开,而今年会议的时间提前了半个多月,原因很简单:今年的电力供需形势非常严峻,夏季高峰提前到来。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用电量增速达12.7%,较去年四季度明显回升。其中,本应是淡季的3月份用电规模竟与冬季高峰的1月份基本相同,逼近去年七八月份夏季高峰的水平。国家电监会总监谭荣尧表示,6月份全国将进入用电高峰,预计高峰时段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将达3000万千瓦左右。他透露,1至4月份,部分地区拉闸限电情况严重,一些地方出现缺煤停机现象,全国日最大缺煤停机达980万千瓦,相当于一个重庆的发电装机容量。
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主任苏胜新更是大胆预测,如果电煤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旱情继续影响水力发电,并且出现持续异常高温天气,电力缺口将扩大到4000万千瓦左右。未来两年电力供需紧张形势将不断加剧。预计2012年最大电力缺口约5000万千瓦,2013年若情况得不到改观,最大电力缺口将超过7000万千瓦。
难道“电荒”现象的出现完全是电煤问题吗?其实,电煤供需矛盾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这是市场对“电荒”概念炒作的继续,因为从去年的经济公报看,今年不应该发生这种问题,因为去年经济增长为10.3%;发电量都高于经济增长水平,总发电量增长13.2%;其中火电增长11.6%;水电增长17.1%。从另一个角度看全年电力消费量增长13.1%,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01%。因此发生电荒特别是淡季发生电荒是不符合常理的。而今年经济增长会呈现前高后低的局面,把“电荒”放大了是没有依据的——除非国家统计局的经济数据在造假。
今年的“电荒”为何比往年来得这么早?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战略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卫斌表示,出现“电荒”,要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从市场需求角度来说,今年正值“十二五”开局之年,投资项目增多,同时“十一五”末因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而放缓的项目目前有一定的释放,导致市场对电力需求量加大,另外,一季度第三产业以及居民用电的增长速度加快也导致电力短缺;从供给角度来讲,根本的原因就是电煤短缺,还有就是今年水电发展不畅。同时,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许永盛分析认为,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一五末由于节能减排受到抑制的高耗能产业集中发力,近期用电量回升部分原因在于重点地区行业的用电需求增长过快。许永盛:比如说,一季度,全国GDP增长9.7%,但是全国的用电量增长了12.7%。也就是说弹性系数已经超过了一。按照我们国家的电力发展的特点,弹性系数为一是正常的。超过一就意味着,我们经济增长的产品的结构,以及增长的速度都有一定的问题。
而大同证券研究研发部负责人石劲涌认为,近期“电荒”愈演愈烈,但有数据显示中国60%的发电能力闲置、电能严重过剩,这与“电荒”形成鲜明对比,所以缺电不是产能问题,是机制问题,上下游关系不理顺,“电荒”在中国的未来将是常态,进而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提前到来的“电荒”预示着今夏电力供需紧张情况将比上年在时间上更早、涉及的范围更广、缺口有所加大。无论是电煤供需矛盾造成的“电荒”,还是体制问题造成的“电荒”,都属于整个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依然停留在文件中,口号里。如果不把问题的实质搞清楚,就随意上调电价,这无疑对未来的通胀预期是火上浇油了,这不仅是中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圈套,也会把整个经济搞得一塌糊涂。
出现季节性用电紧张的症结就在于电力体制不畅所引发的供求矛盾所造成的。新华网网友王莹认为,“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矛盾,在煤炭价格日趋上涨的今天愈加突出,而在通胀背景下,电价大幅调整的可能性较小。导致电企发电越多,就会亏损越多,亏损越多,它的日子过得越艰难,最终,越来越多的电厂加入了降低负荷、减少发电量的阵营。
网易网友韩令国通过微博评论称,媒体报道多省出现电荒,之所以闹电荒,根源不在于企业生产扩大,也不在于煤炭供应不足,而是大跃进式的基础建设太多,占用了过多的产能。
政府相关部门此时应该做的是进一步加大相关体制改革,不要非要等“电荒”来临了,才会想到进行改革,而“电荒”一过,就又高枕无忧了。同时,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快提到实践日程上来,不要总是口头上高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践中还是按照老套路发展经济,这样即使“转变”几百年,经济发展依然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而这与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是完全相悖的。
谁该为每年的“电荒”负责?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