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费非一个“禁”字了得


 

又到中小学录取的时候了,择校费问题又和往年一样成为社会舆论的关注的对象,也是口水攻击的对象。教育管理部门也是年年发禁令,年年被批评。而择校费也是当然不让的年年上涨。

口水论中最集中的观点是认为择校费之所以禁而不止,是因为教育管理部门监管不力,不能做到令行禁止。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说得彻底点,如果你是教了择校费的家长,我甚至认为,你应该为教育部的“令行禁不止”感到高兴,因为如果真的令行禁止到学校不敢收你的择校费,恐怕你的孩子也就只能接受命中注定的现实:在户籍决定你上学的地方上学了。既然你不接受命运的安排,那么为此付出的择校费,你又埋怨些什么呢?

择校费的问题是,说到底是因为教育分配不均,优质的教育资源稀缺。

优质教育资源既然稀缺,不可能人人平均,那么就存在分配问题。分配的标准不外乎以下几类:

其一、市场标准。也就是财富标准,学费标准。谁有钱,谁就占据优质教育资源。

其二、考试标准。学费确定,谁的成绩好,谁就上好学校。

第一种标准,可以鼓励父母们努力致富,好好赚钱,有可取之处,但是对孩子不公平,因为他们不得不把一部分命运交给父母掌握。碰到本事小、或者赚钱能力差的父母,孩子先在起跑线上落后一截。

第二种标准是考试。笔者一致赞成这种标准,也是唯一公平的标准。因为这是赛场原则,可以培养孩子不信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也有利于出类拔萃者胜出。当然似乎对于成绩差的孩子不公平,但是相比交与比父母财富而言,比自己的能力总是更好些吧!

但是,目前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强调的是“条块分割”,户籍为主,居住为辅。这种分配方式,我称之为封建世袭制度。因为户籍是个客观的行政管理的结果。有点命中注定的味道。他既不取决于父母的奋斗,也和孩子的努力无关。借用一句很经典的北漂的话,你的不行在于你生来不是北京人而已。

在落后的户籍决定教育资源分配的制度下,择校费至少不是一个很坏的东西,因为他给无法享受“世袭资源”的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可以用财富来突破僵化的制度约束。一个朋友的孩子因为就近入学原则,原来在一个社区小学读书。三年级的时候向上本市一所示范小学。此前学校是有明确的择校费标准,虽然很贵,但是因为标准明确,执行简单。所以我的朋友并不担心进入这所学校有多难。没想到,他的孩子转学时正碰上治理择校费,明确的择校标准没有了,转成了灰色的权钱交易,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托了的学校的某位有权力的人,花了一些不必择校费少,而付出的精力更多的代价,才最终完成了孩子进入师范学校的愿望。回忆这段经历,同样做律师的这位朋友感慨,那么是腐败,明确的腐败也比灰色的腐败进步的多!

回到择校费问题,我以为,从长远的看,政府要致力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消除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在教育资源无法达到均衡分配的情况下,现实的做法是制定公平的分配制度,比如以考试决定教育资源的分配。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择校费问题。择校费的本质是“教育权力寻租”,而消除权力寻租的根本措施,只能是改变学生入学问题上的学校自由裁量权,建立起竞争性的入学制度。这样才能给没有钱的父母,没有关系的父母但有着好孩子的父母以切实的希望,当然,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