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地:袁中郎的武当诗


袁中郎的武当诗

 

齐地

 

明代万历(1573-1620年)年间,在当时的文坛上,活跃着一支文学新军、文学流派——公安派。他们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在创作实践中,以其自然流畅、清新活泼的风格,令人刮目相看。

袁中郎(1568-1610)作为公安派的主要成员,同时又是明代山水文学的集大成者,代表着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新格调。由于作者天性喜爱大自然而漫游祖国大好河山,因而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成为他那种抒发情感,无拘无束而自然朴实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万历三十年(1602年),作者与家人来到武当山,写下了不少诗篇,成为武当山水文学中最精彩的一部分。

袁中郎在《侍家大人游太和发郡城》诗中这样写道:

戴将头发入禅关,长得闲时也畏闲。

从此野人功课定,一年须下两番山。

作者巧妙地以“戴发”与“入禅”来说明自己和武当山的关系,同时写出“畏闲”,是因为一年要上两次武当那种所谓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然而,并非如此,他写道:

全家都爱踏青烟,过去青山香火缘。

扶着白头拜真武,被人呼作地行仙。

作者一语道出了全家人与武当山的关系,似乎是因为如此虔诚,他们三袁才如此出色。作者想象着扶着家父袁士瑜朝真武大帝的情景,被别人称为“地行仙”的乐趣。这首诗中,作者的笔下充满着乐观、风趣,道出了他急于上武当的迫切心情。

作者来到武当山,面对如此壮丽景色,他挥笔写道:

除却善法堂,人间无此丽。甍题铸黄金,

玉版花纹地。羲和曳长轮,锐碧返龙辔。

霞里台仙宫,飞断青溪翅。茫茫诸夏人,

绡绮披山翠。号呼夹笙镛,醒却天娥睡。

燔珠薪水沉,千里薰燎气。长髯老真人,

晓畅天下事。逸典绝云亭,功高七十二。

鞭山驾鼋鼍,一笑秦皇帝。

——《天柱峰谒帝》

珠题嵌绝壁,人巧依天匠。峭绿叠颓岚,

青天怯磨荡,濛濛太始云,旷劫相酝酿。

《南岩望绝顶及五龙诸宫有述》

红霞一抹雾千重,石骨如斑翠点浓。

何事丹砂炊不转,诸仙长爇灶门峰。

——《七星岩》

 

袁中郎在写景的时候不单单写景,往往是天上人间,挥洒自如,而时时在笔下流露出诙谐的笔调来。

在《入琼台观》中写道:

其一

涧路曲盘盘,闻香又隔滩。岩欹天古拙,

石瘦月高寒。屡共云封事,曾闻鸟纪官。

人间三万日,洞里不相干。

其二

一帕覆长眉,深衣大带垂。天通名姓地,

有驾鹄鸾时,为客烹乌药,教人悟白髭。

声名与荣利,膏火露花儿。

又如《七真洞赠道者》:

云烟四合蔽仙关,万仞斜遇一发山。

事往已述新甲子,洞深忘却旧人间。

橘皮鹤下遗雏去,萼绿花朱采药还。

白日饵将三五年,方瞳如水照丹颜。

在《题紫霄太子岩》中说:

多少真官学大远,只将白雪换赪颜。

争如净饭真王子,巢顶穿芽大雪山。

在《游玉虚岩》中,把山势、水势则写活了:

一壁绣烟霜,石老崎嵚露。蜕骨留空岩,

青山也仙去。或纤削而清,或高古而怒。

瘦过必成妍,喜极多由怖。咽者为奔泉,

古者为杉树。种种出天成,幽奇互遭遇。

翘首告仙真,此地好流寓。未必三神仙,

有此奇绝处。

诗中他的“去”和“留”运用得恰到好处,不留任何雕琢的痕迹,让人觉得非常自然、流畅。

读中郎之诗,犹如读其文,节奏明了,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他在武当山留下的诗并不太多,然他留下的山水诗,与他的文学个性,却有较清楚的体现。同时,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一生爱游名山,踏遍名迹,给武当山文化,留下了可贵的文学遗产。对于作者本身乃至地区文化史的研究,都有较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