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央视报道了关于膨大剂的争论(http://news.sohu.com/20110531/n308905210.shtml),其中,我向记者展示了美国一所大学对人类和哺乳动物细胞进行膨大剂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膨大剂可以引起人类细胞和动物细胞变长(由于我无法上传图片,大家可以看微博或央视的节目)。但是,四川省农科院调节剂研究专家、四川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和一家调节剂生产企业副总经理侯勇表示,植物生长调节剂用在农作物上的量很小,像氯吡脲这样用于加速果实生长的调节剂,要求是在开花期使用一次,最终残留在每公斤果实上的含量可能连0.03个ppm都不到。而王月丹所看到的美国实验报告,使用了16个ppm,试验结果不能简单推导到现实情况中。
对于侯经理认为,可以引起哺乳动物细胞变长的16ppm(应该为14.87ppm)不是很大,我感到不能认同。因为虽然按照规范使用膨大剂40天后,其残留小于0.04ppm。但是,在果农应用的时候,其使用的是0.1%的氯吡脲溶液(相当于1000ppm),而即使按照推荐剂量稀释20倍也是50mg/l(50ppm)(氯吡脲在土壤和黄瓜中的残留分析
。湖南农业科学2010,(5):84~87),远高于引起人体细胞变长的15ppm。
而更加令人担心的是,有关文章还推荐“保鲜草莓,用10毫克/升(相当于10ppm已经非常接近15ppm了)药液(施特优,主要成分:氯吡脲,主要剂型:0.1%可溶性液剂,2%粉剂)喷施刚采摘的果实或浸果,可达到保鲜的效果。”(氯吡脲(施特优)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农药市场信息。2009年13期38页)所以,用过膨大剂保鲜的草莓一定要认真清洗,再食用。
另外,氯吡脲对鱼类有中等毒性,对蜜蜂幼虫有毒性,均提示虽然作为植物激素,其仍然对动物有影响。
还有,就是氯吡脲可以迅速几乎100%经肠道吸收,其在哺乳动物体内的代谢还资料有限(氯吡脲的环境行为及其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农药。2008年第4期240页)。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与央视的报道不同,我并非是极力反对使用氯吡脲等膨大剂,以我目前的经济条件,不吃膨大剂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严格管理膨大剂,不要滥用,一定将其在上市农产品中的残留控制在其承诺的0.03ppm以下。因为如果,有农民刚喷了膨大剂就上市瓜果,其用量将超过引起人类细胞变长的15ppm。另外,有关部门也应该提醒农民在喷施膨大剂时,应该加强防护,因为其使用的0.1%的氯吡脲液已经超过引起人类细胞变长所需浓度的50倍以上了。
我提醒大家关注膨大剂的潜在危险,主要是希望其不被滥用,至于用不用要由有关部门和农民自己来决定,但一定要严格管理和慎重使用。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