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电力行业选择性的市场机制观


石油电力行业选择性的市场机制观

杨于泽

 

       说到电力、成品油,中国一向有国企负责“保供应”,但近来连年闹电荒、油荒。时下,部分地区已早早地电荒、油荒起来。关于电力紧张,国家电监会办公厅副主任俞燕山近日表示,最主要原因是电价形成机制长期得不到理顺。电价低了,电厂们不愿发电。

       根据《人民日报》7日报道,当前全国发电装机量充足,但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处于历史低位。而俞燕山解释,由于电价形成机制不顺,火电企业持续大面积亏损,导致企业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大多数中西部火电企业处于停机状态。眼下一些地方拉闸限电,很多人以为是因为缺煤、装机容量不足,现在电监会放话之后,我们才做了回“明白人”。

       价格低了,生产越多越亏,企业自然不乐意干。如果停产,减亏不说,还落得全员清闲自在,则何乐而不为之。对电厂停机,我们似乎只好表示理解了。而很多地方无电可用,居民不能照明,企业没法开工,就不能怪电厂了。照此逻辑推演下去,就只有“理顺价格机制”,把电价提起来,这看起来天经地义。

       价格提到什么程度?很多人会以为,是以企业盈利为准,让国企获得“适当的”利润。其实不然。如果火电企业亏损,为何其中层干部年薪可达三四十万元?三大石油巨头赚得盆满钵满,今年一季度中石油利润高达370亿元,但他们仍然觉得“油价没有到位”。中石化声称,因为“国家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了从紧控制”,中石化“十一五”期间减收3500亿元。可见,油企电企要求的不是“适当”的利润,而是国家“从宽控制”,让他们发更大的财。

       但在现有制度框架内,石油、电力属“准公共产品”,其定价是由政府控制的。政府让国企垄断市场,或者理论上放开而实际上还是由国资控制着,这样做的理由,据政府自己解释,是要依靠国企进行宏观调控。比如国际油价波动,我由于国内市场是由国企控制的,政府可以通过稳定价格减小波动,并且“保供应”。正是这种“宏观调控”的功能定位,赋予国企垄断国内市场的特权。

       但国企显然不想干那种替人宏观调控的傻事,他们想赚钱并且力争多赚钱。如果赚不到钱,他们就拒绝“保供应”。追逐利润,毕竟是资本包括国资的本性。国家电监会已经说了,如果电价形成机制不理顺,结果就是电荒。同理,油价形成机制不理顺,下场就是油荒;水价、气价机制不理顺,就是水荒、气荒,消费者不会有好日子过。如果我们识相点,就得让油、电、水、气价格市场化,让企业有条件获利,从而获得生产和供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市场化,天不会塌下来,很多市场化国家没有电荒、油荒,而人民也没多花多少钱,就是明证。但既然是市场化,就不能只选择价格与市场对接,单单“理顺价格形成机制”,而必须允许充分的市场竞争,允许民营资本等进入国内相关行业。不能允许企业占着茅坑不拉屎,垄断市场却不“保供应”。一个充分竞争的石油电力市场,消费者不会缺电少油,企业不会获得垄断暴利。

       不过,这肯定是现有垄断国企所不乐见的,他们的想法是:垄断市场,价格由我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