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独特的人群僧侣生活的变迁
在西藏,藏传佛教的僧侣们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千百年来,一代代僧侣们远离尘世喧嚣和繁华,长守青灯,侍奉佛祖,传承和弘扬佛法,普渡世间众生。他们曾经在西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领衔群体。我们往往看到西藏的旧社会的片子中,僧人衣衫不整,贫苦不堪,的生活,那么在1959年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被废除后,僧侣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呢?老样子还是有了新奇的变化,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向了札什伦布寺。希望你呢个揭开我们心中的疑惑。
位于西藏日喀则市的扎什伦布寺,僧人们一般是早上5点半就起床念诵经文,念诵经文3个小时,僧侣们的的早上生活就是在绕绕的诵经声中开始的
扎什伦布寺是四世班禅之后历代班禅的驻锡地。50多年前,扎什伦布寺内聚集了5000多名僧人。札什伦布寺的僧人次仁多吉回忆说:“从数量上来说,我入寺的时候,扎什伦布寺有5000多名僧人,那时正好是十世班禅坐床继任的时候,场面很大。” 在西藏民主改革前,寺庙的大小事务都是由活佛和上层僧侣说了算,像他这样的普通僧人并没有多少发言权。 1959年以后,扎什伦布寺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全体僧人投票选举产生。寺里所有的事情都要由民管会开会讨论决定。当时,次仁多吉被选入民管会,开始接触到寺庙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工作。现在,他已是民管会文物组的负责人,正在参与扎什伦布寺新一轮的大规模维修工作。次仁多吉说:“现在扎什伦布寺正在进行的维修共包括十二项工程。我们先是调查寺里墙壁、房梁、壁画等受损程度,然后再开始施工。另外,我们还对寺庙里的文物进行保护,包括壁画银器、唐卡、瓷器和灵塔。维修工程从今年年初开始正式动工。”
和次仁多吉这样专注念诵经文的传统僧人不同,扎什伦布寺年轻僧人达瓦次仁的生活则要“现代”得多。29岁的达瓦次仁出家只有10年时间,入寺前上过好几年学,之所以选择当僧人,是因为自己的信仰。他说:“我愿意出家。平时爱好是念经,也喜欢学文化、学电脑、打字。”
虽然达瓦次仁的最主要的目标是通过学完佛学经典,考取更高级别的佛学学位,但他并不愿完全放弃自己的爱好。达瓦次仁不仅对电脑非常感兴趣,他还有一部手机,每天都用它和朋友们发汉语和藏语的短信,有时也跟外面联系事情。他承认,学电脑和用手机会影响修行,但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他说:“有影响,也有好处。比如说,在电脑里面有很多知识,英语、汉语各个方面的知识都有。手机联系别人很方便,找不到人打个电话就找到了,或者发个短信什么的。”
过去,藏传佛教的一大特点就是“政教合一”制度,上层僧侣既有宗教影响力,也是西藏的统治阶层。同时,在经济上,藏传佛教寺庙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农奴,每年都定期从签了地契的农奴那里获得粮食、酥油和饲料。
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废除了政教合一的旧制度,寺庙的庄园和土地也被分给了农奴。现在,除了国家专项拨款,西藏的多数寺庙都实行以寺养寺,就是依靠寺里的财产和僧人的生产劳动来运营寺庙。
西藏山南地区昌珠寺的喇嘛尼玛次仁目前正负责组织寺庙的经营性活动。他说,以寺养寺让僧人们更加贴近佛教信众:“以前,寺庙阶层是另外一个阶层,高人一等。僧人,有政府专门分的田地,有专门的俸禄。现在则大不一样,主要靠以寺养寺,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这样,僧人也容易跟老百姓打成一片。”
尼玛次仁说,近年来,附近藏族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裕,给寺庙的布施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国家的拨款,僧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寺庙的宗教活动很兴旺,每天来朝佛和转经的人络绎不绝。
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楚果寺的寺主洛桑山丹活佛的观念比尼玛次仁更为开放。他在阿里创办了一个矿泉水生产公司,解决了当地30多人的就业问题。洛桑山丹活佛说,寺庙不能靠群众施舍,更不能给群众增加经济负担。相反,寺庙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造福百姓。
在当今的社会里,藏传佛教不可能与世隔绝,而应该与外界进行广泛的接触,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他说:“宗教要长久生存,就要适应社会;宗教适应社会,生命力才能越来越强,宗教对社会做贡献的机会才能越来越多。如果不适应社会,对社会的贡献就很少,做不了什么事情。宗教信仰者要力所能及地为老百姓做一些事情,给他们减轻一些负担,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这是一位活佛给我说我觉得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总结的陈词,但是当我们进入寺庙感受,僧侣们的生活的时候才发现,党的政策带来的实惠已经传播到佛门的弟子之中了,真的得感谢当了
推荐关键词:西藏旅游 西藏酒店预订网 西藏租车公司 西藏旅行社 西藏旅游租车 布达拉宫门票预订 拉萨旅游网 拉萨租车公司 西藏会议公司 拉萨会议公司 西藏旅游线路预订 西藏会议 西藏酒店 西藏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