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菱科技IPO失败是市场的“惨胜”


     

八菱科技IPO失败是市场的“惨胜”

 

    原定于今天(6月10日)在网上网下同时公开发行的中小板新股八菱科技,由于无法满足20家询价机构参与的条件,不得不于日前中止了其IPO(新股首发)程序。尽管其承销商民生证券投行部的一位董事强调,这是“中止发行”,而不是失败,但这种咬文嚼字并不能改变市场投资者对此事的认知,八菱科技虽然可以因在发行有效期内找到足够的询价机构而重新进行IPO,但此事仍然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揭示出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对市场的危害和市场对沦为“抢钱市场”的新股发行的厌弃。

    八菱科技IPO的失败,是我国资本市场重启IPO两年来首次出现。由于在两年前重启IPO时,管理部门提出了“市场化”的原则,因此对于此次事件,舆论普遍将其解读为市场的胜利,甚至有人为此而叫好。其实,因市场不认可而被迫停止新股发行,在中国股市的历史上已经出现过多次,只不过以往更多地是由管理部门为了救市而全面叫停,是一种典型的行政干预,这一次八菱科技的中止,则是公司的主动行为,从一点来说,确实可以将此视为市场的胜利。但是,一个公司的IPO失败,不管从哪个角度说都不应该是一件喜事,我们更要追问的是,市场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两年前IPO重启之时,市场管理部门推行了市场化的原则,这本来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事实上,这种市场化只反映在新股发行的定价上,但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也就是说,市场能出多少价,发行公司就可募集到多少钱,而在这同时,管理部门依然牢牢地把握着融资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审批大权。这样一来,就使这种市场化出现了严重的偏向,有幸通过审批大门的公司事实上得到了行政权力的背书,它们可以和保荐机构勾连在一起,在市场化的名义下任意圈钱,以至资金严重超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这种严重背离公司基本状况的发行定价自然不可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因此它们上市以后,不仅迅速跌破发行价,而且对交易市场造成严重的资金抽离,致使交易市场行情日趋低迷。两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新股发行一路高歌猛进,尽管交易行情跻身于全球最差之行列,但发行市场的融资额度却轻松摘得全球第一的桂冠,市场成了融资者的天堂,投资者的地狱。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反差只能说明,我国目前的IPO是一种假冒的市场化,它不仅损害了交易市场,到头来也会损害到发行市场。现在,以八菱科技的失败为标志,市场开始形成对IPO的倒逼作用,表面上看是市场的胜利,但它是以投资者两年来为此付出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因此,它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市场的“惨胜”,“损敌一千,自损八百”,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双输”。

    一个真正实现了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行政审批必须退出,也就是说,让企业摆脱行政权力的背书,完全接受市场的挑选。从我国资本市场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想要一蹴而就地达到这个目标可能还缺乏条件,行政审批的存在尚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既然如此,IPO定价的“单兵突进”就显得过于冒进,必然沦为由发行公司和其保荐人在市场化的幌子下大肆圈钱的一种活动。在目前这种跛足的市场化之下,先来的发行公司必然抓住机遇鲸吞市场资源,直至将市场拖垮,而那些后来的公司则只能承受发行失败的风险。显然,如果能够对IPO定价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八菱科技按这个标准定出符合其公司实际状况的发行价格,那么它的这次IPO就不至于会失败,它可以成功地募集到与其实际投资项目相匹配的资金。所以说,如果我们只是沉浸在对八菱科技IPO失败的欢呼之中,以为这是市场机制的胜利,而不对目前的发行机制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推动改革,那么,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行市场就将依然陷在抢钱潮里难以自拔,不仅交易市场的行情将沉沦于长期低迷,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机制也将出现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