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念,那些为理想而活着的人


我怀念,那些为理想而活着的人

文/孙玉良

    人到底应该为什么而活着?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几个人说得清。改革开放后,中国洞开了国门,精神文明的“纱窗”,同时也被“撕开一个洞”,西方的苍蝇、蚊子随之冲了进来,刺入中国人的肌肤,深入中国人的“血液”,诱导“人性之恶”,“泥石流”般爆发。

    发展是硬道理,本来是想带国人“向前看”的,结果大家不约而同的,演变成一致“向钱看”,中国人的价值观,被严重“物化”扭曲,偏离了方向。

    中国是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却第一次在大海航行中,迷茫了方向。

    我是一个在北京的打工者,真真实实的农民工,周末的时间里,喜欢坐在中央党校的门前,静静地想那历史的长河,想那建国前的“波澜壮阔”,想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风流人物”,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到底是为什么?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我轻轻地读着主席的诗。为民主而战,为自由而战,五四运动让中国人第一次懂得了人生还有“民主”与“自由”的追求,让中国人第一次接触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国父孙中山的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让他的后继者们,一个个前仆后继,“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的诗,让之前“懵懂”的国人,醍醐灌顶般活明白了,那一辈共产党人,全部为信念而活,为理想而死。

    只能这样解释,否则不能解释真正的共产党人,为何舍弃了“升官发财”的欲望,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洪流中去。

    毛泽东,来自于湖南湘潭的一个小山村,大家仅仅注意到他是闹革命的先驱,常常忽视了他年轻时的“仕途”生涯,他曾做到了国民党政府的中央执行委员兼“代理宣传部长”,拿现在的话说,是“省部级”干部了,那时他才三十岁,刚刚而立之年,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前途不可限量啊!但他舍弃了到手的荣华富贵,到井岗山组织“秋收起义”当“山大王”去了,照俗人看来,这不是“神经病”吗?

    同样不可理解的,是他的战友们。大名鼎鼎的周恩来,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祖父周起魁曾任淮安府山阳县候补知县,父亲周劭纲是“国学生”、“主事衔”,捐来的“正六品”,虽然是“有官衔无职务”,但也不是平常人家能做到的,你得有钱“捐”才行啊!周恩来的姥爷万青选,那更了不得,出生在北京,三次出任清河县知县,还曾在安东、盐城、宿迁等县任知县,直至署理淮安知府。周恩来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但他曾在天津南开求学,后留学日本,又到过法国、德国,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物,在著名的黄埔军校做到了政治部主任,和蒋介石同为“领导层”,凭他的聪明才智,如果在国民党政府发展,岂能不是“开国元勋”级人物?

    但他和毛泽东一样,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放弃了到手的荣华富贵,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南昌起义一声枪响,爬雪山,过草地,踏上了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的漫漫征途。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们这样做?其实早在他少年求学时就有了答案。我们可能都熟知一个故事,那是周恩来12岁的时候,他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时,有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的年轻人们,特别是年青人和我们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一样,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如果你现在问在校的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我敢肯定的是,一定也能将他们问“傻”了。周恩来的同学们,有的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的回答“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回答“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只有周恩来回答的令世人惊叹“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他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现代的同学们,还有一个人有这样的志向吗?我不晓得。从周恩来回答这个问题到现在,正好一百年过去了,但我相信,百年的岁月,并没有让国人长多少见识,现代的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估计比周恩来的同学们强不到哪去,这从他们一窝蜂似的报考公务员可以看出来,“学而优则仕”的根深蒂固意识仍然未去;这从某些人由贫寒学子发展到贪官污吏可以看出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腐朽封建思想仍然盛行;这从教育产业化将学校也变成赢利的“市场”可以看出来,一个满脑子都是赚钱思想的老师,能给学生们“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北大学子范跑跑在地震面前先跑了,其实我们不能责怪他自己,有几个学子,不是共产主义信念的“逃兵”呢?

    钱学森临死都弄不明白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冒”不出拔尖人才来,被人们命名为“钱学森之问”,答案或许在这,同学们弄不懂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读书。

    朱德、邓小平、刘少奇、蔡和森、李富春、瞿秋白、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出国留学,但他们出国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出一条“救国”之路;陈毅、、聂荣瑧、林彪、恽代英等人都曾在黄埔军校学习,但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全中国。现代的年轻人们呢?出国留学的比那个年代多了何止百倍千倍,但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在国外生活安逸,或为了在国外镀金国内发展得利,更有的干脆就为了获得一张绿卡,不再做中国人了!

    想做“汉奸”,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你得挣足了做“汉奸”的资本,这是不是国人的悲哀?想当年钱学森万里迢迢从美国归来参与建国大业,看到这种情况他会不会很寒心?

    领袖们咱不说了,因为他们是领袖;伟人们咱不说了,因为他们是伟人。那些为了新中国建立而不惜一切的平常人呢?刘胡兰,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女孩子,面对敌人的屠刀,眉头不皱,“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至今仍在高空回响;邱少云,为了不暴露战友的目标,面对熊熊烈火,咬紧了牙跟;还有那个举起炸药包的董存瑞,喊出了“为了新中国,前进”的时代最强音。现在有所谓学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但我相信,既使董存瑞当时嘴里没有喊,他那崇高的理想,也一定在凤凰涅磐的那声爆炸中升腾。

    我怀念,那所有的,为了崇高的信念而活的人,为了美好的理想而死的人!

    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大同社会”,“大同社会”什么样子,没有人看到过,只不过是托孔子之名展现儒家对于未来社会的一种构想罢了。中国人常有一种怀古思想,认为三皇五帝那时侯很好,连帝王都实行“禅让制”,民主的不得了。几千年来,理想化的文人墨客们,常把这美好的追求,赋之于诗词文章。到了民国这时候,“国父”孙中山既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又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他把实现这“大同”社会的方法,设定为“三民主义”救中国。为了这个信念,他可以让出大总统职位,去为心中的国家修桥补路。他在其《建国方略》中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近乎空想的蓝图:10年内给中国修建10万英里(约16万公里)铁路,100万英里(约160万公里)公路,并在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向袁世凯申请愿意身体力行去干这事,被袁世凯任命为全国铁路督办。如果不是袁世凯称帝试图恢复封建社会,激得孙文搞起了二次革命,也许他真的会变成中国铁路之父了。

    孙中山“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共产党接过了他举起的旗帜。“实现共产主义”,实际上是实现“大同”社会的升级版,在我们村,有一个九十四高龄的老共产党员,叫郭文重,乡亲们亲热地叫她“宝和老太太”,我曾经多次采访过她。郭文重是一个文盲,认不得几个字,但她从小就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共产党是对的,毛主席是对的,叫人们过上好日子是对的。实现共产主义不好吗?那是一个多么伟大、多么崇高的理想啊!跟着共产党、跟着毛主席干这样伟大而光荣的事业,死了也值啊!谁反对共产党、谁反对毛主席我就反对谁。就是抱着这个朴素的不能再朴素的信念,她在战争时期挖地道、运公粮、站岗放哨、出生入死革命了一辈子,差点因为这跟亲生父亲绝交。她没有文化,不会说些大道理,脑子也有些糊涂了,但我相信,她的心中一定有一个坚强的信念支撑着,耄耋之年仍不忘为村发展献言献策,她说得不见到正确,但这份心意,弥足珍贵啊!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我是一名党员,常常念叨着这句入党誓词,但放眼周围,有几个人,会象那些逝去的革命先烈那样,真的为了这个目标而去奋斗呢?卢梭曾写过一本“忏悔录”,那是真诚的忏悔,为什么有些共产党干部,非要等到犯了法,身陷囹圄时,才思考着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呢?中国缺什么,现在不缺钱花了,但急缺一种为崇高理想而活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