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需要高度独立性
2011年6月15日/董秀成
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智库来提供政策支持,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智库来出谋划策,任何一个政治人物都需要智库来辅佐,这是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都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在西方国家智库的作用发挥得更加有力。
在当今中国,智库作用已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可以称为智囊的人物越来越多,这些人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政府政策的制定,影响到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也影响到政治人物的对外活动和行为。
应该看到,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和大型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智库的作用,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进步,但总体上看,中国的智库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判断上屡屡失误,造成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屡屡出问题,人们对智库的不满情绪也在加深。尤其是最近几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谩骂智囊的现象,几乎没有哪一位经济学家可以摆脱被社会公众质疑、批评和谩骂的下场,这看来又很不正常和不和谐。
问题出在何处?这需要认真思考。究其原因,我认为关键在于绝大部分智库智囊失去了客观独立性和社会公共性,而是唯领导意志或投资者马首是瞻,由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出谋划策者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澄清者,工作重心不是建言献策而是政策结果的解读,由以往的清高脱俗者变成随波逐流者。
智库作用的关键其实就是学术自主和学术独立,如果脱离这一基本点,智库就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出谋划策变成维护旧习,建言献策变成僵化保守,这样的智库比没有智库还可怕。
在当今中国,智库比比皆是,政府有官办智库,企业有内部智库,这些智库智囊由于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存在利益关系,尤其是存在饭碗和升迁关系,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维护部门利益或集团利益的动力。智囊们很难摆脱御用身份,许多话题难免被官方化、固定化、标准化,智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某些标准答案给与所谓的科学解释或向公众提供一种学术性解读。
中国智库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一种客观公正的独立发言的机制,而官办智库和御用智囊是最突出的问题,因此,中国需要进行智库改革,其中让智库脱离政府部门和企业利益集团,使其民间性加强,独立性才可以真正体现,进而才能表现出客观公正的学术本性,智库的作用才可真正能够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