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出租车应该向个体经营发展


     

城市出租车应该向个体经营发展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城市陆续举行了出租车价格调整的听证会,根据我们积累的经验,在走完这个程序后,紧接着出现的便是出租车价格的上调,不管各个城市出台的调价方案版本有多少差异,让乘客从腰包里多掏出钱来一定是最终的结局。在通货膨胀的高压之下,物价不断上升,包括出租车所需要的成品油的价格也在不断上升,出租车的价格作出相应的调整,是大势所趋,对此,乘客们基本上是理解的。但奇怪的是,对于上调出租车价格,反对声音最大的却是出租车司机,当然,由于司机基本上被隔绝于听证会的会场之外,他们的声音只能出现在车厢中与乘客的对话里,很少有机会进入华丽的听证会会场。

    出租车司机反对车费涨价,有其作为“经济人”的自然考量,其间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一次车费上涨,都会使乘客出现分流,尤其是在一些地铁已经基本普及的大城市里,很多乘客更是会放弃出租车改坐地铁。即使排除了这个因素,因涨价而增加的车资收入,大都也流入了出租车公司,司机从涨价中得到的实惠其实少得可怜。

    在目前有关出租车价格的讨论中,出租车公司已经成为众矢之的,确实,出租车公司凭借着由政府授予的对车牌的垄断权,攫取了太多的市场份额,出租车司机已经沦落为收入与其承担的劳动强度不能匹配的“城市苦力”,以至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出现了出租车的“司机荒”,政府不得不开出优惠条件,从郊区甚至外省农村地区招募司机,使出租车市场的服务质量出现严重下降。舆论因此呼吁降低出租车公司向司机收取的“份子钱”,让出租车司机能够得到一份体面的收入,也给车费的降低创造空间。但是,舆论的这种呼吁大都遭到了出租车公司的抵制,在听证会上,我们也能听到来自公司的代表大吐苦水,似乎他们也在艰难度日。

    其实,出租车公司利用其对车牌的特许垄断权,对出租车司机的盘剥,不仅仅体现在每个月上交的“份子钱”上,而是渗透于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最近,广州曝出了出租车司机在入职时需向公司高管上交“茶水费”的丑闻,这种事情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出租车公司拥有了垄断权可以随意拿捏司机,而司机为了谋得一个在城市里开出租车的权利,不得不向垄断权的持有者屈就。“茶水费”的事情因为有司机忍不下去而曝光,但更多的对司机的压榨却依然埋没在冰山之下。公司虽然收了司机的“份子钱”,但对作为职工的司机的劳动保护和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却全凭公司的自觉,司机在营运中发生车损等意外,一般都只能自己全额承担。这样的出租车公司,除了收钱以外,看不出它对这个市场的运转有什么积极作用,它只是增加了出租车行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了乘客的消费支出,养肥了一批坐在空调办公室里的管理人员。这样的出租车公司,要它干什么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租车市场出现了快速发展,坐出租车已经从以往的享受型消费转变为居民日常的普通消费,但是我国的出租车市场管理却依然沿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政府通过出租车公司牢牢地控制着对市场的经营权。其实,出租车运营的特点就是一种个体劳动,在司机的上面套上一个出租车公司,除了方便了政府的管理以外,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反而增加了乘客的支出,减少了司机应得的收入。因此,对于出租车市场,政府应当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而这种改革的方向就是引导市场向个体化经营的方向发展,逐步让出租车公司退出市场。当这种格局形成以后,出租车的价格就可以完全由市场来调节,司机为了吸引客源就有了降低车费的动力,他们的客户多了,总体收入不会减少,而单个的租车乘客则可减少支出。国家则可通过税收来保证其在这个市场里的合法利益。

    一定会有人担心,如果出租车公司没有了,司机都成了在城市里“放羊”的个体户,无所管束的司机就会损害乘客利益。其实,这种思维停留在依靠政府管理的思路上,以为只要政府一管,市场就会有秩序,并且把司机先天地视为必须管起来的一群人。但是出租车市场的现状已经证明,政府对出租车行业的管理,只是方便了管理者自己,却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并且由垄断而滋生出了腐败。至于一些无良司机欺诈乘客的事情,完全可以通过政府设立的消费者保护机构来得到治理。因此,要求出租车公司降低对司机收取的“份子钱”,固然可以收到一时之效,却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而让出租车公司退出市场,却可以让这个市场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解放,实现司机和乘客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