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塑料产业大会”6月1日在宁波召开。大会以新形势下塑料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应对为主题,分析了当前复杂经济背景下塑料产业发展新形势,交流了当前企业期现经营策略,并对现货市场和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与会领导及嘉宾普遍表示,石化塑料期货市场的发展,有利于该产业的未来升级和持续发展。
在当天的大会致辞中,大商所总经理刘兴强介绍了塑料LLDPE和聚氯乙烯PVC期货市场发展情况,他指出,塑料期货给产业发展带来了积极变化,期货价格成为企业重要参考,行业报价习惯逐步发生改变,企业参与利用期货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期货成为相关企业套期保值有效工具,企业经营方式在发生改变。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赵俊贵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利用石化产品期货价格、控制风险的功能,已成为引导石化企业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防范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并对进一步发展期货市场等现代市场工具、提高石化产品市场体系的运行效率、为行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保障提出了具体建议。
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一部副巡视员刘云峰在致辞中介绍了国内期货市场发展情况。刘云峰称,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和聚氯乙烯期货两个品种上市以来,品种逐步成熟,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有特色的化工品种,石化期货在服务相关产业发展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宁波市委常委、副市长余红艺在致辞中表示,宁波市有着“中国工程塑料之都”的称号,塑料产业是宁波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宁波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的产业,当前在塑料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有效运用期货工具,提升行业经营水平,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促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和塑料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在当天上午的主题发言中,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专栏解读了“十二五”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发展展望;新加坡纳维达斯资源公司主席汤姆·詹姆斯Tom James就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原油市场进行了分析;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专栏就中国资本市场如何助推经济结构转型作了专题演讲;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主任才大颖代表中国轻工业协会和大商所课题组在会上发布了《2010年中国塑料制品行业发展报告》。
当天下午,大会分设聚氯乙烯、聚烯烃两个分会场进行。新疆天业12.35,0.00,0.00%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庆人,英国泰可荣全球化学有限公司氯碱、聚氯乙烯咨询顾问徐芃,浙江明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新伟及普氏能源市场资讯亚洲副总编蔡淑萍,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杨挺等,就相关产业加工、进出口贸易、消费趋势及当前企业经营策略等发表了演讲,来自产业界和期货界的专家、负责人还通过聚氯乙烯、聚烯烃专题论坛就两大领域发展情况及企业期货市场利用进行了深入交流。
行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赵俊贵6月1日在“2011中国塑料产业大会”上透露,2010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全行业总产值达到8.88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特别是化学工业首次突破5.3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有20多种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已经形成了20个千万吨级以上炼油基地,5个百万吨乙烯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俊贵表示,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能源产业、基础原材料产业和支柱产业。“十一五”时期,全行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风险挑战,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资产年均增长率实现两位数增长,是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石化企业开始关注、了解并学习使用期货,管理风险,辅助经营,通过套期保值控制生产经营成本,规避因价格大幅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目前,石化产业已初步形成包括国际与国内市场、有形与无形市场、零售与批发市场、现货与期货市场以及中远期仓单交易、金融衍生品等在内的类型较为齐全、交易形式多样的现代市场体系,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大问题待解
石化工业联合会分析认为,“十二五”石化行业面临深层次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产业及产品结构、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及产业集中度4个方面。
产业及产品结构性过剩矛盾日益突出。产品供给由整体数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过剩”,传统大宗石化产品的总产能明显超过国内市场需求,装置开工负荷偏低,资源浪费严重。
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足。全行业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偏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行业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欠缺,特别是在技术集成、工程成套设备方面,仍以跟踪模仿为主,科研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程度较低,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节能环保形势依然严峻。2009年全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到3.8亿吨标准煤,占工业能源总消费量的17.4%,位居第二。废水、废气、废固等污染物排放在工业领域分别位居第一、第四和第五位。行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产业集中度明显偏低。企业过多过散,平均规模很小。特别是化工行业,即使是龙头企业,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也存在产品档次低、单系列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石油和化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行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资产3项指标的年均增速全部超过21%,年均利润稍逊色,也达到了13.2%,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二五”期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行业发展已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催生三大变化
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刘兴强在6月1日在“2011中国塑料产业大会”上表示,经过数年的培育,塑料期货品种开始走向成熟,市场流动性较好,期现价格联系紧密,初步具备了在更高层面上为产业服务的条件。他指出,伴随塑料期货品种的推出,我国塑料产业已经在三个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期货市场价格成为相关企业重要的参考,行业报价习惯逐步发生改变。二是企业参与利用期货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三是期货成为相关企业套期保值有效工具,企业经营方式在发生改变。
“很多企业对塑料期货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他们在了解和掌握了相关知识后,逐步学会了参考期货价格调整企业生产和销售规模,并通过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稳定经营收益,企业的经营方式逐步由过去单纯关注现货市场向期货、现货并重转变。”刘兴强介绍,2010年国内参与LLDPE期货交易的客户达14.55万个,其中法人客户1924个;参与PVC期货交易的客户达到9.26万个,其中法人客户有1126个,参与塑料期货交易的企业明显增多。从持仓结构看,2010年参与LLDPE期货的法人日均持仓占比达38.05%,PVC法人日均持仓占比达46.33%,说明产业企业对期货市场的利用程度显著提高。
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石化行业总产值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作为石化行业重要组成部分,塑料产业的产量持续增长。2010年,我国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产量分别达到1032.3万吨和1130.1万吨,均创历史新高。刘兴强表示,在市场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石化和塑料市场形势也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市场风险进一步扩大,并直接体现在价格的波动上,2010年,聚乙烯和聚氯乙烯价格最大波动幅度分别达41%和35%,这要求相关企业不仅要懂自身的生产经营,更须学会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有效防范市场风险。
对此,分析人士罗百辉认为,石化产品具有经济技术密集、能源资源依赖程度高、产业链长而复杂等特点,容易受到资源供求、物流运输以及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是油气资源进入高成本时代以后,充分发挥石化产品期货价格、控制风险的功能,已成为引导石化企业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防范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应加强石化产业与期货市场的沟通合作,共同推动石化市场体系建设跃上新台阶。
2011中国塑料产业大会促进市场整体发展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