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两难问题实在太多了。
在国家宏观经济方面:强调GDP速度会影响发展方式转型,增长放缓又不利于解决就业。加快城镇化步子可以拉动需求,但又会带来资源的匮乏。收紧银根可以控制流动性抑制通胀,但又造成企业融资难贷款荒。宏观调控不行就微观管控,于是,限购房、限购车、限涨价。听说北京政府要投资建几个大型社区菜市场来管住菜价,到底是市场调节还是政府主导,这个分寸如何拿捏?
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进入新兴产业有前景和空间,但也存在巨大风险。传统行业越来越挤,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又不那么容易。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不涨工资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工资增涨太快,利润缩水难以为继。商业模式不创新等死,创新不对路找死。许多中小企业都遇到发展的瓶颈,到底如何转型怎样升级,面向未来路在何方?
其实,两难问题从来就有,因为万事万物都相互联系,每个人或每个组织都会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利和害。有一首打油诗叫《做天难》:“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出门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盼阴天。”连老天爷都纠结难做,更何况我们了。因为任何一个决策都是双刃剑,不可能给所有人带来好处,受到所有人欢迎,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会带来新的问题。所以,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不粗心大意,又当如何呢?我想到了中庸之道。面对诸多的两难选择,唯一的出路是“执两用中”。中庸绝不是骑墙,不是和稀泥,不是无原则。所谓中,就是不走极端,恰如其分,无过无不及。所谓庸,就是平常道理,不唱高境,应该与能够。孔子在《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中庸做为一种道德,难道不是最高的境界吗?可惜已经很久不见了。
中庸是一种道德修养,一种思想方法,一种思辨哲学。所以,你别指望它在两难中会告诉你具体如何选择,该进该退,该宽谁严,该管该不管,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还是要自己打主意。但它又确实给了我们一种中国智慧,当然不是唯一的智慧。而我们在两难问题的认知和处置上,正缺少这样一种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样一种既中又正之道。结果,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胡做,不是做不到家,就是做过了头,深一脚、浅一脚,左一歪,右一斜,就是走不到正道上。
不论国家、企业和个人,永远会面对复杂和繁多的两难,永远会要求你做出决策和选择。怎么办呢?惟有中庸。
20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