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球笼隐藏着的秘密
央视每周质量报道最近说到了天津一位车主的遭遇:这位姓秦的先生买了辆沃尔沃XC60,开了10个月行驶1万8千公里后,球笼碎了。这是一件比较倒霉的事,但更倒霉的是,秦老兄跟厂商扯皮了整整一年,车也库存了整整一年,到了也没整明白这个球笼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这事听上去就让人郁闷,整整一年啊,真是等得花儿都谢了(两回了)。
说秦老兄倒霉,是因为汽车上的球笼并不是个易损件,再次也能支撑二十万公里,决不至于跑个一两万就挂掉。幸好秦老兄比较有经验,在路上听着动静不对就直接把车开到了4S店,否则要是半轴断掉,麻烦可就大了。
然而,这个早夭的球笼带给秦老兄的麻烦也不小,关键是,虽然它碎了,秦老兄却无法证明它是个有缺陷的东东。这听上去很奇怪,明明都破碎了,还有什么可说的?但现在的规矩是“讲证据”,碎了不算,还要举证它是设计或是材料或是制造工艺的缺陷。秦老兄不是开汽车研究院的,也不是清华汽车系毕业的,所以只好求助于有关部门。在找了两家检验检疫局后,他最后来到天津一家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这个机构的招牌听上去很响亮,但一来只为法院服务(只授理法院委托检验),二来他们也承认根本就检测不了球笼(对不起这个招牌啊),秦老兄几乎要绝望了,这时,更郁闷的事来了,他车上的问题球笼在4S店里失踪了。
秦老兄的经历基本就是一句古话:冤死不告状。不是不想告,真是花不起时间和金钱啊。——秦老兄能买沃尔沃XC60,还是有些经济实力的,要是一般工薪阶层,光是检测的费用就足以吓得打退堂鼓了。
秦老兄的遭遇提出一个问题,汽车质量出了问题,非得让车主去举证说明吗?
幸亏秦老兄路子野,找到了央视,事情可能会有转机。否则,他的选择只能有两个,或是继续没有希望的抗争,或是接受厂商的条件,给他换个球笼——而那个球笼到底有什么问题,是个例还是XC60的普遍问题,可能成为永久的谜了。
不管怎样,我们得向秦老兄表示敬意,要是没有这样较真的车主,真相永无揭开的希望。
丰田“平反”靠政府
在央视报道这个事件之后没几天,丰田社长丰田章男在股东大会上,就自产汽车的质量问题信心十足地表示,“丰田汽车绝对安全。”
丰田章男终于不用满世界给人鞠躬了,虽然美国人在“丰田自动加速门”事件中的做法有些不地道,但终究还是由“组织上”给了当事各方一个权威而有说服力的结论。
对于公众投诉丰田和雷克萨斯“自动加速”事件,美国交通部启动了相关调查,参与者不但有交通部的工程师,为了对电子故障进行检测,交通部还找来美国国家航天局的火箭专家检查凯美瑞的电子系统。专家检查了28万行软件代码,查找可导致突然加速的瑕疵。他们发射电磁波,查看能否影响汽车电子系统,导致突然加速。交通部最后的检测结果表示,丰田车并不存在突然加速的隐患,大多数悲剧是由驾驶者错误地把油门当刹车踩而造成的。
这个事件说明,政府出面组织调查和检测,能给出一个让各方信服的结论。这不但是对弱势的车主一方的保护,也可以让厂商在遭受舆论不平之冤之时,有平反的机会。
福特的天价赔偿
美国这个“车轮子上的国家”,从来不缺有关汽车质量的纠纷。
1961年,一位加州女姓驾驶通用考威尔轿车以35英里的时速行驶,车子突然失控,结果这名女子在车祸中失去左臂。在3天的诉讼之后,女子获得了7万美元的赔偿。但这一结果让美国劳工部的一名年轻职员纳德感到很遗憾,这位对汽车安全进行自由研究的年轻人认为,这场官司本可以揭开通用汽车质量缺陷的黑幕。在纳德出版的一本书里,列出了种种证据证明考威尔重心设计不当,在急转弯时容易失控。
这本书出版后默默无闻,但通用的一个昏招让纳德有了出名的机会。通用公司的律师居然使用下三滥的手段,雇用一大帮子私家侦探秘密调查纳德,连性生活都列入调查范围。纳德察觉后捅到了媒体,于是通用的总裁被国会请去喝茶,并向纳德公开道谦。国会还通过相关法律,要求汽车公司必须公开所有的汽车召回事件。考威尔这一通用公司历史上的名车,从此也走上了末路。
平托更是福特旗下的一代名车——曾被《时代》评为全球50大垃圾发明之一。这款车的特点在于平托尾巴摸不得,由于油箱位置不合理,一追尾就有起火的危险。1977年,一本不出名的小杂志揭露了平托的设计缺陷,并揭发说,福特的工程师们在上市之初就知道这个问题,但福特认定“赔偿受害者都要比修理平托划算得多”。这篇报道引起了其它媒体的关注,几周后,美国交通部启动了相应调查。1978年6月,加利福尼亚一个陪审团判决福特公司支付一个在平托车祸中被严重烧伤的男孩1.28亿美元的赔偿。不久,福特宣布召回150万台平托。
在考威尔事件和平托事件中,除了媒体,还有国会、交通部、法院这样的公共力量在起作用,事实证明,真正给力的还是这些力量。
汽车质量问题到底该找谁?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但在汽车质量纠纷中,却没有一个合理而有效率的解决机制。其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是,汽车质量有没有问题,谁说了算?
就天津沃尔沃车主秦老兄的经历而言,找到可以负责任的部门并不难(进口车可以找检验检疫局,国产车可以找工商质检),难的是举证。举证难到什么程度呢?秦先生的经验告诉我们,举证难,难于上青天。
汽车质量的检测费用,动不动就要几十万,普通百姓想都别想,谁能出得起这个钱?就算你有钱,国家的检测机构也不受理个人检测申请;就算你有钱又有手续,对不起,由于条件有限,很多检测根本做不了。
举不了证,找到什么部门都白搭,人家注重的是“证据”。
我们在质疑这些所谓“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到底是干什么吃的同时,必须搞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实行“谁主张、谁举证”?
这个愚昧的规定,等于是把车主一棍子打死了,因为他根本不可能举证。而对应的汽车厂商一方,有钱有实力有机构,完全可以来个举证倒置,让厂家举证证明自己的产品没有质量问题。比如秦先生车上的这个球笼,要是沃尔沃不能证明它过早的挂掉是有什么特殊原因,那就可以确定是质量问题。
即便为了汽车厂商和车主双方“公平”起见,实行“谁主张、谁举证”,总要让车主有个举证的途径吧。吾国对汽车课以重税,车主要为每辆车贡献车价10%的购置税,每年要交几百元的车船税,每升油还要交一块钱的燃油税(厂商交的税另说)。全国每年卖车1000多万辆,收的税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为什么不肯拿出一点点来建几个像样的汽车质量检测机构,向纳税人提供免费服务哪怕是平价服务呢?
或者可以更彻底一些,只要有车主比较集中的投诉,有关部门就应该启动相关调查,自己搞证据——反正你们花的是公款,有这个实力。
车子出了质量问题,中国车主或者找个牛帮忙,或者砸车示威,无外乎是想引起围观,吸引媒体的注意,对厂商施加点压力。但除了媒体搞搞舆论攻势外,其它的公共力量又在哪里呢?
(此文授权新浪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