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镇银行现状与发展探究


 

我国村镇银行现状与发展探究[①]
胡振华 吴袁萍
﹙温州大学国民经济研究所 325027﹚
摘要: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必然产物,建立村镇银行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满足当前农村资金供给不足,解决农民贷款难,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我国村镇银行的现状和问题的剖析,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
   AbstractThevillage bank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rural financial reform, establishing village banks is the need of our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also the effective way to solve current farmers' difficult borrowing and their capital needs are not being met ,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our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village banks, and based on which to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proposals, to look for a more suitable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bank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village banks;  country finance
一、村镇银行的含义及市场定位
(一) 村镇银行含义
村镇银行是指经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的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我国村镇银行的建立,借鉴了世界上第一家村镇银行——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的运行模式,同时考虑了中国的具体国情。2006 年12月2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在准入资本范围、注册资本限额,投资人资格、业务准入、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行政审批、公司治理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其中其最重要的突破在于以下两项放开:一是对所有社会资本放开。无论是何种来源的资本,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都可以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二是对所有金融机构放开。无论是何种金融机构,都调低注册资本,取消营运资金限制。
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在乡(镇)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万元。放开准入资本的范围,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边缘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新设银行业法人机构的总部原则上设在农村地区,也可以设在大中城市,但其具备贷款服务功能的营业网点只能设在县(市)或县(市)以下的乡(镇)和行政村。农村地区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新设立的机构,其金融服务必须能够覆盖其所在地辖区内的乡(镇)或行政村。
(二)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1.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1)消费群定位
消费群定位,是指村镇银行选择什么样的客户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孟加拉国和印尼等国的小额信贷实践表明,贫困的农户不仅有着强烈的信贷需求,而且也有着很强的信用意识,只要合理地设计出符合农户等弱势群体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培育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村镇银行就会获得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在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中,广大低收入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需求满足程度最低;而村镇银行又大都经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市场认知度低,在大项目和大客户上无法与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等竞争,因而村镇银行应走差异化市场路线,通过市场细分等方式,把目标客户定位在大银行不愿意服务的小企业和“三农”低端农户。农村小企业和农户的信贷需求特点,与村镇银行规模小,贷款资金来源于当地的特点相吻合,符合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宗旨,它们容易建立互利共赢、共存共荣的关系。
(2)竞争地域定位
竞争地域定位,是指村镇银行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地理区域作为自己今后的目标市场。村镇银行以县域、乡镇和农村作为资金的主要竞争地,这样更加容易获得人缘和地缘优势。其理由主要有三点:首先,村镇银行是在县域或乡镇中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由于这些县域通常可能经济不发达,因而容易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更易于与客户沟通。其次,村镇银行的存款客户大都是县域或乡镇的涉农企业和农户,他们对存款利率敏感性较低,尽管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会有所波动,长期则相对稳定。这部分活期存款为村镇银行提供了廉价而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村镇银行保持其资金流动性的关键。再次,村镇银行将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能有效防止农村地区金融空洞,使资金继续留在农村,在维护金融债权债务等方面易于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协助。最后,有利的人缘和地缘有助于村镇银行的风险识别,便于开展高风险的涉农企业贷款等业务。由于村镇银行对目标实行集中经营,又拥有着天然的地缘人缘优势,因而比大银行具备了更有利的信息优势,大大缓解了“信息不对称性[]”问题。
(3)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是指村镇银行开发什么样的业务,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广大村镇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不断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满足当地农民的金融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以小额信贷业务为主的各类金融服务。村镇银行的产品应最大可能地考虑小企业和农户的需求,充分地分析其服务对象的各种特点,通过对服务对象的深刻了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他们提供最优最适合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已经成为村镇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只有通过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在和大银行的竞争中,村镇银行才能得到一席之地。
二、             我国村镇银行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村镇银行的必要性
1.    村镇银行增加了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供给,促进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村镇银行是在我国农村中第一次出现的,合法的,由个人和民营企业的资金入股的金融组织,是我国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对于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村镇银行通过积极吸引来自民间的各种资金,充分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大增加了我国欠发达地区的资金供给,能有效缓解农村地区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村镇银行的设立,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民间非法借贷的发展,使得我国的金融朝着更有利于农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资金的投入和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村镇银行作为除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以外,唯一的为农村地区服务的金融机构,在支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必将大大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2.村镇银行的设立大大促进了我国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建立
根据2006 年12月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内容,国家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去,建设主要为当地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是一次把城市多余的资本流向农村市场的有利尝试,可以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总体覆盖率,缓解由来已久的城乡资金分布不均的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一直长久地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村镇银行设立之前,农村信用合作银行是农民唯一可以用得到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农村处于垄断地位,随着后来村镇银行的设立,使得广大的农民朋友可以有了自己的选择。村镇银行的设立可以大大促进农村金融组织的竞争机制的形成,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将促进了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进一步改善服务、降低成本。
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问题
1、金融监管不到位,监管力量薄弱
目前,村镇银行没有建立存款保险机制、市场淘汰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机制,因而村镇银行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使其发展受到了制约。我国各地县级的银监办人员少,监管任务重,无法及时有效的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切实的监管。村镇银行成立后,伴随着其业务开展的合规性和风险性监管,银监办必将面临更严峻的监管形势。对我国村镇银行的监管将覆盖县、乡两级,监管成本高,村镇银行特殊的定位使得其管理模式多样,监管难度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监管不到位。各村镇银行的经营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不同,经营管理模式各异,要根据每一个村镇银行的经营特点制定不同的监管措施,则更是难上加难。
2.发起人成分单一,扩张缓慢
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被称作是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是农民家门口的银行,是“穷人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农村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在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而且,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社会认可度远低于已存在多年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中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而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股东,其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暂行条例中的这一规定固然有利于控制风险,但是商业银行等对于组建村镇银行的热情一直不高,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在异地开设自己的分支机构。另一方面,该条例将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民间资本排除在制度安排之外,大大减少了进入农村的资金渠道
2.缺乏专业人才和先进的技术
由于村镇银行是个新生事物,在职工招聘等各方面都遭遇着较大的瓶颈。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村镇银行迟迟不能开展一些对专业要求较高、风险较大的业务。受科技开发难度大和成本高的影响,对于类似银行卡这样的金融业务,村镇银行业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解决。而村镇银行对于贴现、债权承销等业务,由于缺乏相应的业务办理能力,也迟迟不能办理。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的缺乏,是村镇银行面对的一个较大难题。
2、担保制度不完善
由于村镇银行面对的客户主要是财富和资产都相对比较匮乏的农民,信贷抵押物极度缺失,通常情况下都无法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抵押物。我国的法律、法规规定农业用地的所有权和农村土地的使用权不能进行抵押,所以农村融资主体即广大急需资金的农民,他们的融资能力相对于城镇主体大大受到限制。农户联保业务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有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农户联保贷款的数额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这是因为农户联保是连带责任的一种体现。在每个互助组中,即使自己能够做到按时还款,也可能由于某个组员的违约而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这使得农民越来越排斥农户联保制度。由于村镇银行缺乏完善的担保制度,对于向农民发放贷款这样作为其利润主要来源的业务,也显得不是很有竞争力。
3、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村镇银行没有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账户管理系统等,因而无法办理对公业务、异地资金往来汇划等结算业务,这样一来,导致了一些正常业务无法有效开展,从而使其在当地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此外,村镇银行的营业网点少,缺乏现代化手段,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资金吸引力。村镇银行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其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中的竞争力。
三、         对村镇银行的SWOT分析[]
(一)优势(S)
1.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中明确地指出了在村镇银行的发起人中,必须至少有一家银行类金融机构是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主发起银行在满足了自己占有农村金融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要将专业业务水平和优质的服务扩大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因此,村镇银行可以借鉴发起行的各种成功经验,使得村镇银行的发展道路更为顺畅。
2.资产潜在营利性好
村镇银行接受我国银监会的直接监管,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当地地方政府的操控,独立性较强,可以实现内部控制,有着更强的自主性与自我选择能力。此外,村镇银行不承担国家政策性的业务,没有历史包袱,受政府干预少,使得村镇银行的资产质量较好,盈利潜力较大。再次,村镇银行发放的小额贷款,其期限短,利率低,贷款的回收也较快。
3.具有人缘地理优势
村镇银行立足于农村金融市场,旨在服务三农,以中小规模贷款为主,在未来有着较强的盈利能力。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灵活,它具有发放小额农村贷款的功能,能够有效针对特殊的市场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在发展潜力方面,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突出“简便、灵活、高效”的特点,注重中小规模贷款质量。
(二)劣势(W)
1.缺乏存款来源
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为短暂,因而没有任何的客户基础,也没有形成一定的客户知名度。与其他从事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相比较,农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吸收存款的难度也较大。
2.金融创新不够
村镇银行在很多方面都与我国的农村合作银行存在着相似之处,而农村合作银行已经在农村地区战据了先发优势,其成立时间较早,村镇银行又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金融创新不够,无法及时而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大降低了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竞争力。
3.承担的风险多
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及农民,在我国的社会阶层中,他们均处于弱势地位。农村和农民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发生某些自然灾害,可能会造成农民无法按时还款,其所借出的资金必将面临较大的安全隐患。此外,农民的法律意识又较为淡薄,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不会按时还款,而且不会重视因没有按时还款而造成的法律后果,因而,村镇银行必将面临着一定的信贷风险。
(三)机会(O)
1.市场需求巨大
为大力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党和政府必将给予农村地区更多的资金支持。据权威部门测算,到2020年,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至少需要投入15-20万亿元,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必须通过农村金融机构来进行,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2.政府扶持力度大
2006年的12月20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其中提出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的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和较边缘地区,新设一些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在2007 年1月2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又发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2009年3月,银监会明确指出,开设村镇银行的目标是2000家,同年财政部又出台办法,实行对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补贴。这些政策为村镇银行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四)威胁(T)
1.竞争压力大
村镇银行的设立加大了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力度,主要是我国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之间的竞争。随着农村地区经济金融的不断持续发展,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将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因而,村镇银行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
2.政策支持不够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资金实力,盈利能力等各方面都不是那些大型国有银行的对手,没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如对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补贴等,然而,作为新生事物的村镇银行却没有像农村信用合作银行那样,得到国家的税收减免政策的扶持,在支持力度和广度等方面,也远远落后与农村信用合作银行等其他金融组织。
四、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1、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拓宽资金来源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应适当放宽对村镇银行发起人的各项条件限制,允许那些财力雄厚、财务状况良好的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作为村镇银行的发起人,通过这种方式来拓宽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
2、加强监督管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适时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我国“三农”和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低风险的信贷等业务入手,逐步积累经验,稳步发展信贷业务。银行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要按照审慎监管的原则,对村镇银行实行全方位的监管。村镇银行也应该加强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用完善的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避免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
3、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在财税政策方面,村镇银行应和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一样,享受免征所得税和减免营业税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于由村镇银行发放的涉农贷款,则由中央及地方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以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对于村镇银行在县域内吸收的存款,则可以比照农村信用合作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以增强其支农资金的实力。
4、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村镇银行的发展,不仅面临着内部竞争,也面临着激烈的外部竞争,而唯有人才的保障是村镇银行发展得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加大对村镇银行广大职员的培训力度,使得他们成为知识型、科技型的复合人才,能够正确处理各项复杂的现代经营事务,使得村镇银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得到发展。
5、加强金融创新,拓展资产业务
村镇银行要针对农村企业和农户数量多、贷款规模小等特点,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推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信贷产品,使之能够满足企业和农户的需求。同时,村镇银行需要通过加强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和对大中型项目的联合贷款,或者和其他银行一起为县域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需求主体提供信贷支持,从而扩大金融供给规模。村镇银行要积极参与县市、乡镇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规划,并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扩大金融服务对象。
6、细分市场、准确定位、开展差异化经营管理
村镇银行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将市场准确定位于满足当地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金融创新等方式,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与农村信用合作银行等传统的涉农金融机构展开错位竞争,在金融产品、价格、服务和信贷等各方面均实行差异化经营,扬长避短,以“低利率”为依托,设计出新的且合理的可实现的金融产品,在简单实用的基础上,力争短、平、快。
7、建立服务和监管村镇银行的有效沟通协调机制
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等应就关于村镇银行的相关事宜建立良好的多方沟通协调机制,以明确各方职责,避免政出多门、相互推诿,提高办事和监督效率。一是政府可以由金融办或通过成立专门的组织,负责牵头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协调解决村镇银行筹建和营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银监部门应积极建立健全与人民银行等其他部门的相关信息沟通机制,并及时通报对村镇银行的审批和监管情况,提醒村镇银行按时办理其他开业手续,及时沟通解决相关技术等问题,如营业执照、反假币资格证、金融系统接入问题等等;三是人民银行应积极地与地方政府、银监部门等加强联系,时刻关注设立新银行机构的情况,引导村镇银行规范经营,避免其因仓促开业、运营不善等而引发金融风险。
结束语
2007年以来,村镇银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缓解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局面。村镇银行在通过不断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要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坚持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作为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试点机构,村镇银行拥有着机制灵活、依托现有银行金融机构等优势,但村镇银行本身也有着诸如成本高、制度不规范、面临着其他金融机构的威胁等问题,村镇银行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效梅.村镇银行发展问题浅析[J].调研世界,2010(3)
2、岳意定,刘蕾.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困境及改善建议[J].金融经济,2009(20)
3、刘慧,吕德宏.我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经济师,2010(9)
4、王利军,赵博.村镇银行可持续性的制度构建[J].经济特区,2009(7)
5、李鸿建.村镇银行:生存困境和制度重构[J].银行管理,2010(4)
6、张宝珠,简小鹰.我国村镇银行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J].财经界,2010(11)
7、戴永春.村镇银行的发展及对策[J].法制与经济,2009(6)
8、Allen N. Berger.Effects of banks on “debt-sensitive” small business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 Policy,2009
9、Felipe Perez,Connie Jones Gonzalez, Xavier Aaronson.Village banking development model: FINCA Costa Rica[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AJY007﹚研究成果,温州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11AJY007﹚成果。
作者简介】:胡振华(1964—),男,管理学博士,温州大学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温州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联系地址:温州市民航路13226号教授楼103室胡振华收,邮政编码:325027,电话:0577-8837012013676728073
[]信息不对称,即information asymmetry ,是指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的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能产生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不公平或者市场效率降低问题。
[③]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也被称为波士顿矩阵,是英文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和threaten(威胁)的简称。SWOT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克里于1982年提出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它被广泛运用于分析企业发展战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