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剧还是炒作:庞大情定萨博 究竟是为什么?


    

闹剧还是炒作:庞大情定萨博真实内情揭秘

文/丹东晓程

庞大,这个汽车销售行业的庞然大物,以他多年养成的胃口,要吞下一个海外汽车品牌。还是瑞典的高技术品牌。汽车销售和汽车生产行业的反差、过老的品牌、过差的业绩和过高的销售价格之间的反差、萨博的轻狂与中国人痴情的反差,惹得业界愤愤不平。

现在讨论值不值的问题,似无意义。人家庞大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最近定萨博,订单额度1500万欧元。看来兑现承诺,还要续订1500万欧元的萨博。庞大要救萨博,谁也拦不住。去国外见义勇为,也是中国气派,世界眼光,宇宙情怀。真能救得萨博,也是中国人的幸事。

但前途未卜,胜负难料。人们的担心还是有道理的。一旦买得萨博到手,水土不服,销量不好,技术又没有得到,人才无法使用,岂不是损失太大?

庞大的匆匆签单,预订萨博产品1500万欧元,一是向业界表明决心,向世爵表明诚意,二是防止掌控购买萨博大权旁落,三是让萨博起死回生,苟延残喘,至少在购买之后,不必太破落,保持个完整模样。

客观地说,如果目前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宗旨已告结束,此前吉利购买沃尔沃,则是以资金换技术的开始。而联姻萨博,如果真要付出如彼之多的真金白银,那是正里八经的以资金换技术。

不管怎么说,以资金换技术取代以市场换技术,是中国汽车业界实力增强的体现,是发展之后的进步。

但是,以市场换技术已经失败,以资金换技术,仅仅是庞大,成功的胜算几何,不确定性很多。

庞大的冒险,有一些背景性原因。

一是技术饥渴

萨博拥有的技术积淀没有人否认。遍寻世界汽车业,有点技术底垫的品牌,屈指可数。而这些品牌愿意出售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资源稀缺,机会难寻。所以中国多家企业,只要卖家释放信号,就立刻跃跃欲试。这种状态下,很可能形成投资冲动。

二是投资冲动

购买与合资的参与者比较多,容易形成竞争态势,加剧投资冲动。不确定因素很多,但成功的希望也有,如果运作成功,很可能咸鱼翻身。在中国,要想破釜沉舟做成大事,或者运作企业招商引资,几乎没有不可能。各地的投资冲动加剧了企业的投资信心,地方和企业推波助澜,很多投资往往一蹴而就。但地方是不是真的为了你成就事业,自然不得而知。地方政府只要有个投资的额度,就够了。

三是地方依赖

所以,地方政府往往成为企业投资的依赖。投资落地,政府欢迎。投资不足,贷款补充。而贷款,地方政府的能量是没有人怀疑的。丹东市市长前不久就将没有完成丹东本地贷款的一些银行行长召集到一起,好一顿训斥,声称如果不完成对丹东本地支持性贷款,就把你们撤了。政府对企业贷款的无条件积极支持,往往使企业财大气粗,胸有成竹,信心百倍。也自然形成了企业的地方依赖。当年腾中敢放言收购悍马,不管其动机宗旨如何,与企业的地方金融背景不无关系。

四是产业诱惑

单纯的汽车销售,受制于人,无法主动参与全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在市场主导和利益分配方面,话语权几乎为零。被动无奈,任人掌控。而涉足汽车制造研发,乃是很多企业的梦想。腾中的欲望是敢拿悍马当标的,庞大虽无造车历史和造车资质,但雄心并不因此打折。中国市场越来越大,蕴藏着巨大的汽车消费潜力。以庞大的销售潜质和营销能量,只要有车,就不愁销不出去。这也是庞大钟情萨博的外力诱惑与内在底气。

如今,庞大联姻萨博,已进入审批阶段。未来的路怎么走,大家拭目以待。剩下的难题就属于庞大了。

庞大要面对的,并不仅仅是完成承诺的3000万欧元的订单,更是萨博怎样回归正常的生产渠道。仅此一项,困难重重。

几经转手的萨博,人才状况如何,运行机制如何?设备状况如何?未来产品再生能力研发能力与市场的对接能力如何?这些都需要认真摸清底数。

技术不是简单的购买就能获得的。庞大与萨博的技术融合、文化融合、机制融合、不同行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巧的融合,都是摆在庞大面前的难题。真正拿到萨博,需要进行一番艰难无比的苦战才能接近成功。

相信庞大钟情萨博与腾中买马的千古笑谈不会同义而语。相信这最终不是闹剧,也不是炒作。毕竟1500万欧元的订单摆在这里。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就要担当起失败的责任。任何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都不可能跟着你一起背黑锅。银行的钱也不是贷了就不还的。目前银行呆坏账已经不少了,对贷款的加大力度控制很有必要。

但,只要不是炒作,不是闹剧,我们还是愿意把庞大看成一个有作为、有魄力的企业,愿意看到它在此道路上走得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