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破发成潮 不是成熟是失败




    重庆时报苏渝专栏  重庆工商大学 MBA 兼职教授 财经作家  上游智库专家

    新股破发潮凶猛!

  截至6月2日,今年上市的142只新股中,已有112只陷入破发窘境,破发新股占今年上市新股近八成。

  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市场人士为新股破发唱起了赞歌,认为是中国股市成熟的标志。

  6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文章:《新股破发理解为股市成熟是一种亵渎》。文章指出:新股破发使投资者损失惨重,叫苦不迭。新股破发成潮,恰恰表明股市发育程度不高。将其视为成熟股市的标志,实际上是对成熟市场的亵渎。

  笔者认为,新股破发成潮不仅仅是对成熟市场的亵渎,而是现有新股发行制度的失败。

  首先,由于新股的滥发,新股也从抢手货变成了大路货,与以前的中签如中彩票(0.01%)相比,如今中签如买白菜(65.52%)你要多少给你多少。先有庞大集团中签率“庞大”, 上市首日收盘价为34.58元,跌幅达23.16%,使每个中签者,中1000股,亏损1万多元。后有双星新材刷新的A股市场的两个纪录,最高的网上中签率——65.52%;最集中的网下配售——1020万股中,新华资产独占990万股。双星新材6月2日在A股市场“靓妆登场”,开盘报45.88元,下跌16.58%,按55元发行价计算,每股下跌9.12元。获配990万股的新华资产管理公司按开盘价算浮亏高达9028万元。投资者“用脚投票”对新股敬而远之,这是成熟还是失败?

  其次,资源配置严重浪费。新股市场化以来,市场化调节机制并未发生应有作用,为了达到让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新股发行价的目的,使承销商有了抬高发行价的话语权,个别承销商可以操纵股票询价过程,要求询价机构提高新股报价,以实现其高价发行的愿望。结果市场化发行成了不断推高新股发行价的推手。在新股破发潮愈演愈烈的今天,新股发行价仍然高企。加之,今年头6个月发了142只,扣除法定节假日几乎每天发一只的滥发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也就随之形成:一边是二级市场的稀缺资金被大量高价新股吞噬,另一边是一些新上市公司资金“满溢”,造成了资源配置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证券市场融资总额已经达到了4384亿元,这一数据已经远超去年同期2805.4亿元,其中超募3024.2亿元,有逾2200亿元募集资金尚未投入任何项目,存在银行里吃利息,这部分资金占超募资金的72%。这部分资金又被银行通过放贷流入社会,成为通胀的推手。与此同时,国内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正在为筹集生产急需的资金四处碰壁而伤透了脑筋,股市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已完全丧失。二级市场也因抽血过度,资金捉襟见肘而难以支撑。

  综上所述:在宏观紧缩银行贷款的难度与成本加大的背景下,新股发行不能再滥竽充数,只有充分反映上市公司业绩和成长性基础上形成的公正、合理的股价,才能有效实现资源优质配置,因此,对询价机构、保荐机构、承销商应从完善发行制度上改革,从而使新股定价机制不合理现象得到根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