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里有着色剂、果冻里有防腐剂、面粉里有增白剂。近九成的食品含有添加剂,而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多种,每个成人每天大概要吃进八九十种添加剂。
业内专家指出,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使用非法添加剂或过度使用添加剂确实是个问题,但如果因害怕添加剂所带来的安全问题而把食品添加剂看作毒害而一刀切的话,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并且由于没有防腐剂,许多食品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腐败变质,不仅产品的货架期大大缩短,我们也将面临微生物危害的危险。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例如一些不法分子在面条中加入明矾,甚至渗入硼砂(有毒化工原料)。第二种则是滥用食品添加剂。例如各类食品中的着色剂 、防腐剂、甜味剂等。第三种食品原本就不是安全食品,无所谓添加剂是否合理使用。例如地沟油、死猪肉、农残超标蔬菜,这些本身就不是安全食品,食品添加剂生来不是为了把劣质食品“变好”。
下面反思一下食品安全的症结。
如果是在一个人人遵守道德规范、人人坚守诚信准则的社会,或许可以不需要复杂的监管、严厉的处罚,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心,消费者也就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了。
去年温家宝总理针对中国食品安全的问题说,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可是如果整个社会都没有道德的空气(没有氧气),企业何来道德的血液。
对食品添加剂的关注,不仅反映人们对自身食品安全的担忧,对只追逐利润的违法者的憎恶,也反映人们对整个社会物欲横流的反思,以及内心对以利为先的质疑。食品安全事件频出不是消费者对色香味的过于挑剔,也不是添加剂的罪恶,而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
我们没有这样道德的空气,我们没有自律的土壤。所以,让为追求100%的利润就可以践踏一切人间的法律的人去自律,是无知的奢望和幼稚的空想。
在丧失道德规范和秩序的市场中,监管部门成为唯一的把关者和最后的保障。在较短时间内,我们没有能力去校正扭曲的价值观和重建沦丧的道德准则,我们只能抛开生产者自律的空想,去探寻监管层面的把关。
然而,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庞大众多,工检法等九龙治水;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虽不健全,却也不是无法可依。可是,食品安全事件还是按下一个葫芦浮起一个瓢,进入一个发生问题、治理、淡忘、再发生、再治理的怪圈。
其实想想也就明白了,生产者、经营者缺乏道德的血液,监管者就天生有道德的血液?
正如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袁曙宏近日所言:如果不严厉执法,那么体制再顺、人员再多、经费再足、设备再新也是徒劳。在体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前,一切都是徒劳。因为法制的准绳是握在没有道德血液,也没有法制意识的的人的手里,染缸里的白布还是要着色,土匪的替天行道本质还是打家劫舍。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说要加大食品安全重点整治力度,重典治乱必须重拳出击。对失职渎职者要严肃追究,绝不允许推诿扯皮。近期,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只怕这次还是只听雷声,不见雨点。
食品添加剂的原罪?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