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相继自杀应该拷问谁?


富豪相继自杀应该拷问谁?

 

山东商报今天刊登:《国内9位大富豪相继自杀 媒体还原其极端人生》,这9位大富豪分别是:魏东九芝堂集团董事、涌金系掌门人有人表示魏东在自杀前身患严重的抑郁症,心理压力巨大;坊间也有传闻说魏东生前被卷入“王益案”,并曾被有关部门“约谈”;高庆昌万昌科技董事长,有关高的死因,其家属对外表示,高庆昌患抑郁症,长期服药;卢立强珠光集团浙江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欠债太多了”。这是了解卢立强的人对其死因的直接描述,民营企业家一旦陷入债务漩涡,便很难全身而退,后来者应以自省;乔金岭前“河南首富”、黄河集团董事长,据媒体披露,乔金岭之死,源于一场离奇的债务诉讼;张树鸿佛山利达玩具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由于在轰动全球的美泰玩具召回事件中“身败名裂”成为牺牲品;赵恩龙山西鑫龙集团董事长,报道认为自杀原因是政策变化快,负担过重,银行的贷款无法如期归还,借了朋友一些钱,不要说兑现当时约定的利息,就是本钱也无法归还,上门讨债的人很多等等;徐凯陕西金花集团副总裁、*ST金花副董事长,频繁的感情危机对徐凯打击颇大。此外,徐凯身患多种慢性病,不堪健康问题的困扰,也可能是其厌世的原因之一;赵庆斌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最直接的死因是轰动一时的“高山案”,“高山案”案发后,赵从自家窗户一跃而出;裘祖贻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裘祖贻承受“欣弗事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压力,选择与“欣弗”一同“谢罪”。

富豪相继自杀在国外也常有发生,原因基本与这9违的原因雷同。富豪们在创造财富的时候各个都是真老虎,明知有风险,偏向虎山行。但是一旦出现波折就往往又经不住打击,采取自杀了断此生。与其知道有这么一个结果,不如四大皆空,出家当和尚更高明,及早了断红尘不乏是一种选择。可是世界上有许多富翁比这9位更富有,人生道路可能更曲折,他们没有心理的疾病,也不惧怕“官司”,“丑闻”,淡定自若,那么差距究竟在何处?

我并不喜欢研究富人创业成功之路,但我喜欢研究人的价值取向,大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即便是穷人也平淡,做了富人还是一样平淡。

昨天我在一篇短文中说:什么是财富,金钱是财富,精神更是财富。电影《牧马人》主人翁许灵均的父亲说:“在财产上我是个亿万富翁,在感情上我却一贫如洗,说的准确一些,我是一个乞丐。”

我支持中国的青年要创造财富,但决不能做一个精神乞丐。

每每说到价值取向,我不免有点痛楚,因为现在谁都会说“以人为本”,教育者也会说“以德为先”,如果仅仅是口头说说而已,“以德为先,以人为本”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那么他们在背后做做的事情一定见不得人。

办教育的尤其如此,如果自己的价值去向就是惟利是图,那么未来的中国即便出现更多的大富翁,最终以自杀了断此生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我一直在批评“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伪命题,应试教育设计的路线就是上大学成功的路线,于是就演绎出“知识改变命运”的提法。

知识是什么?知识一词的汉语本来词义:指学术,文化或学问。

知识是做什么用的?知识是用来改造世界的,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人类自己的价值观。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这就近代是工业革命的开始。今天,蒸汽机车已经走进历史的博物馆,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改变,人们正在寻求更清洁的能源,正在寻求更加节约能源,新的工业革命正在进行,因此知识在改造这个世界的同时也正在改造人类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这也说明“知识改变命运”是一狭隘的,也是一个悖论。

我的朋友在看了我的回忆录有关德育的这一节之后,非常感慨,他说这一段是不是可以改成:“德育的贫困”。

社会的价值取向陷入了“德育的贫困”,那么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可怕的了,我们每一个家长,每一个教师的,乃至每一位干部,可以往深处想一下,我们的德育究竟如何?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真正的去重视它,不在于孩子们高考考了多少分,也不在于年轻一代创造了多少财富,而在于他们绝对不能成为一个精神乞丐。

二〇一一年六月七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