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判货币政策影响,市场大势与资金流向


半年前预判中小板历史大顶
一个半月前预判放弃追高大盘股,因为国家不断持续的抗通胀政策会对银行地产钢铁等造成不利的影响
预判持续的紧缩政策将会有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头看,过去一个月,我们看到了暴跌的中小盘股,看到了大盘蓝筹也倒戈向下。在事后,往往有各种评论去解释已经发生的事情,比如中小盘暴跌是因为业绩变脸,因为中小企业在货币紧缩情况下的融资困难造成资金链的断裂,银行地产大跌是因为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开始在实体经济中显现。等等,诸如此类,无一而足。 问题的关键是,股市通常是先于经济数据(半年以上),政策通常具备滞后效应,所以事后分析和事前合理预判相比,价值要小得多。

另外一个重要的预判,就是资金的走向,因为股市本身就是用钱堆起来的。现在股市大跌,楼市限购,钱跑那里去了? 多想想资金流向,必有裨益。

下面引用一篇文章来回答:钱跑哪里去了

楼市限购股市"跌跌不休" 千亿银行存款照样搬家

                                                2011年06月07日 11:42

存款搬家再次上演。央行统计数据显示,4月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377亿元,同比少增8325亿元;同时各家银行4月份的居民储蓄存款锐减,其中住户存款(较居民户范围更宽,统计上包含了个体经营户存款)的净减少额就达到了4678亿元之多。

  此次不同往常。正当业内认为“存款搬家能为股市作贡献”的时候,4月存款的大幅减少,却没有刺激股市的上涨,同时4月份的楼市也显得“低调许多”。

  如今,存款还是照样“搬家”,目的地却已转变。

  青睐 地产信托

  “最近有什么新信托产品卖,年息15%的还有吗?”某股份制银行下属分行一位业务经理最近不断接到客户和朋友们的咨询电话,“一天差不多十多个。现在银行员工有时间就卖信托产品,有点像早些年的代售保险和理财产品,一家银行可以动辄卖十几个亿”。

  为何如此火爆?上述业务经理坦言,“是宏观环境造成的,楼市车市遭遇限购令,股市跌跌不休,最大的矛盾在于,货币政策从紧导致体制内资金萎缩,但CPI高企,说明体制外资金增加”。

  根据用益信托统计,仅4月共发行银信合作产品803款,预计全部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4528.14亿元,平均每款产品规模达到5.64亿。

  而记者注意到,最近各家银行代理销售信托产品主要为地产信托,其中最突出的是“保障房性质”的信托产品。“在1.3万亿投资保障房资金中,敏感的信托资金正虎视眈眈。”用益信托分析师李旸表示。

  某股份制银行私人银行部人士告诉记者,该私人银行部今年开始已经销售了天津、北京、昆明三个保障房信托产品,募集资金规模分别在1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他们的销售门槛,已经由原来的400万元降到了现在的100万。“低门槛能吸引更多普通投资者加入。”

  如此看来,“一方面准入门槛降低,另一方面是收益率远高于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上述人士坦言,也正是如此,信托成了储蓄出逃流向的“第一站”。

  新欢 委托贷款

  另外一个出口是“委托贷款”。在20%~30%的高利率回报之下,各种资金借道“委托贷款”,融出资金,储蓄出逃银行。央行公布的今年一季度金融数据显示,一季度委托贷款增加3204亿元,是去年同期委托贷款增加额的2.1倍。

  对银行而言,一方面,委托贷款属于银行中间业务,银行作为受托人不承担任何贷款风险,只收取手续费,“最重要的是不用占用资本,只充当中介的角色,就可以坐收至少千分之五的手续费。”某国有大行北京分行负责人说道。

  一位外资私募基金人士说,所谓委托贷款,就是受贷款方决定接受贷款方,银行充当中介角色,双方商定价格,操作简便,重要的是可以规避一些监管要求,因而备受活跃的资金所青睐。

  从利率来看,公布贷款利率的14笔委托贷款的平均贷款利率达到16.8%,其中最高一笔委托贷款利率达到22%。

  隐忧 加息或重启

  事实上,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业内人士坦言,“存款搬家”更像是在通胀下无奈避险的行为。回顾以前数次“搬家”,初衷之一便是防止财富贬值,而不得不把存款转入股市,或者是楼市,而持续上涨的资本市场更制造了赚钱效应。

  在存款快速搬家的同时,“通胀”也成了宏观经济中最敏感的一个词汇。一方面存款释放了流动性;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必然推高物价上升的预期,直接导致的是加息或许又将成为央行调控的手段。

  而从历次央行加息的时间窗口观察,似乎有迹可循。央行今年前两次宣布加息的时点为2月8日和4月5日,分别是春节假期和清明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按照两个月一调的频率,随着6月端午节的临近,又一个加息窗口随之开启。

  中金公司分析师亦认为,货币政策短期内非但不存在放松的基础,反而面临进一步紧缩的可能性。“6月份将加息一次,三季度将再加息一次,央行会继续使用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数量型工具控制货币和信贷增速,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也将逐渐增加,从紧的货币政策至少将持续到三季度末”。 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