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妨也搞“双轨制”


读完人民网记者刘旭霞写的:《查全性:小平同志如何拍板恢复高考》,很有启发。查全性,被称为建议恢复高考第一人,从这个建议提出到恢复高考30多年,可以看出19778科教工作会议中小平同志拍板恢复高考的历史性意义。

眼下关于高考的争议颇多,这与恢复高考的决定并不相干,而是30多年之后,高等教育的招生如何完善的问题,备受诟病的就是现在的制度形成了“严进宽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的太苦,学生负担过于繁重。过去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今年的录取比例已经上升到72%,形成了千军万马拥挤在高速公路上。

大学的校长们不断呼吁招生制度的改革,但真正付与实施的只有南科大的朱清时。朱清时校长表示,并不是说现在到了取消高考的时候,但是可以允许多元化的选拔人才方式,可以留个很小的口子,比如南科大的“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否则“一刀切”会把创新人才切掉。对于网上很多人关心的孩子们拒考会带来的牺牲、悲壮一说,朱清时表示,等这些孩子们长大,他们会为南科大的经历骄傲,不是牺牲,而是一种财富。

而这项改革也受到各方面的争议,教育部曾要求这45名学生必须参加高考,有消息说这些学生并没有参加高考。专家学者也发表自己了的各种看法。

我关注高考的改革已经有许多年了,特别是大学之前的教育都在为升入大学做准备,从幼儿园起这种应试准备就已经开始,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我觉得幼儿园教育主要是由教师组织孩子游戏,玩好,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不应该太早的把正规课程教学引进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除了传授知识之外,就是培养公民,这个阶段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属于成长阶段,过重的学业负担对他们的发展一定是有害的;高中阶段教育分成两块,一块就是大学预科,为进入大学做准备,另一块就是职业技术教育,为进入社会做准备。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不是搞得十分紧张,而是把培养学生长大成人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不应当让学生负担过重,而是有更多的时间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整个基础教育不应当有竞争,当今升学中的竞争是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倒很赞成朱清时的观点,大学可以“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实行统招和自主招生两种模式,不妨实行“双轨制”。

凡是“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如果不采取“宽进严出”必定就成为“野鸡大学”,这种大学寿命长不了,要“严出”就必定在大学阶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需要刻苦学习,学校也要把握住准予毕业的严格尺度,这样的“宽进严出”越多,基础教育学生的负担就越轻

教育部的组织的统招生应该继续延续,如果“自主招生”的“宽进严出”在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这时候统招生也必定改变现在“严进宽出”而实行严出,也会间接的缓解基础教育的负担——这是给基础教育减负一个有效途径。

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一定要随之这种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国家公务员的招收,不应当把文凭作为具有否定权的一票,要重视人的能力和价值取向的考察,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社会的唯文凭的错误倾向,整个社会在教育方面也会变得更务实。

许多人都认为教育改革关键在于评价制度的改革,如果不改变一分定乾坤,就不能实现高基础教育的减负,现在确实是进入两难的境地,为什么就不能另辟蹊径,实行“自主招生”让高校也实行招生制度的“双轨制”?

改革初期中国实行了许多过度政策都是“双轨制”,但是退出机制滞后,饱受诟病,主要是制造了分配中的不公平。高校招生的“双轨制”和过去的“双轨制”不同,这种“双轨制”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负担过重,目标是实现高等教育毕业的“严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这种实验为何不能把口子再开的大一点?

二〇一一年六月九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