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腾讯网读者互动版2011-06-02南通小莫有这样一条提问:今天偶尔翻报纸,看到光明日报上有关于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介绍,大体瞄了一下,发现多数候选人都已牺牲。所以突发疑问:全国每天都有很多鲜活感人的事情在发生,为什么媒体刊登出来的都是已经逝去生命的?为什么死了的才可以参评?难道参评必须以死为入场券?可能以上说的有些偏激,但是我想从一个侧面可能反映了一些问题,而这些深层次问题背后的东西更值得人们深思... ....
近日,电视连续剧《永远的忠诚》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的先进事迹为原型,真实再现了“感动中国”人物沈浩人生传奇和小岗村六载改革风云。观看这部电视剧以后,着实为沈浩的至诚至爱所感动。
欧阳修说过,圣贤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鲁迅先生也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里,那就真真死掉了。”如今我们虽处和平年代,仍然涌现出许许多多党的优秀代表,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雷锋到焦裕禄,从孔繁森到沈浩,为了人民的事业,他们无不用自己的忠诚和挚爱,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篇章,他们虽死犹生,他们的精神逾远而弥存,永远埋在了国人的心里。
《永远的忠诚》是对沈浩鞠躬尽瘁的一生的最好概括,体现了伟大人格和平凡工作、理想信念和实际行动的完美统一,成为人们忠于使命、履行职责、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今天,虽然沈浩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沈浩精神一天也没有离开我们。沈浩精神必将和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华儿女像他们那样去拼搏、去奋斗!
现在沈浩的事迹在全国已经广为人知,但是在被沈浩感动的同时,我们必须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么好的干部,为什么等人死了之后才会被社会所接受,为什么只有等人死了之后才做宣传呢?为什么在他去世后才引起那么大的关注呢?这也正是包括南通小莫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纳闷!
人都已经死了,再给死了的人荣誉,对死人来说,有意义吗?没有!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是为了以死人为榜样做宣传吗?宣传死了的人的无私奉献、伟大、献身的精神,那活着的人如何来做?对生命的尊重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形式,给死人再大再多的荣誉,死人什么也不知道,那受益方是谁呢?为什么好干部就总是“鞠躬尽瘁”而死呢?为什么不能在死人活着的时候多注意他,多关心无私奉献的,伟大的,活着的人呢?“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政府所标榜的服务人民的理念,但在现实世界,这样的人很少,或者说是极少!难道只有在冥冥世界才能够实现这种承诺吗?
“↖|▍.XF ”发表评论认为,哈哈,社会主义特有的奖励方式?感动中国的人物也摆在那啊,十几亿活着的人里能做榜样的也有,但是现在的人能真正发现那些现实中的榜样的眼睛都被利益和自己偏好所蒙蔽。活着的榜样有一种不确定性,你认定他是榜样时,不知道哪天就看着他做了人神共愤、天理不容的事。死人就不同,他的一生都摆在那了,再也不会有变化,即他榜样的事迹不会有变化。活着的榜样都没出来叫不公,你又何苦鸣不平。中国人要反思,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做榜样,而要借着榜样前行。
沈浩作为安徽省的一个机关干部,到小岗村一待就是6年,将心比心,如今中国一般城市干部就算他在村里什么都不做,也不一定能住上那么长时间,何况他还做过那么多事情,也受过不少委屈。做农村工作挺难的,真正想干事会干事又能干成事、成为老百姓离不开的干部,更是不容易,所以说沈浩这样的干部很难得。
在入党志愿书上,他写道:“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扪心自问,我们的许多标榜为人民服务的人,你做到了吗?但沈浩,你做到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仁人志士对事业所抱持的理念,但在现实的今天,我们更希望这些人不只是在死后受人景仰,更要在活着的时候得到人们的尊重,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政府的尊重。在中国全面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奋力前行的今天,我们需要沈浩这样的共产党员和干部,需要永远的忠诚和永远的坚定与践行,而不是那些只停留在口号中的虚无缥缈的大道理。只有像沈浩那样做人做事做官,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葆先进性,中华民族才能日益繁荣昌盛!
深刻反思:为何只有人牺牲了,才能被社会所认知
评论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