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实施“商贸东莞”工程,开拓“东莞流通”新局面


  商贸流通业是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关系民生生活和社会和谐。  东莞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表现出了强大的自我创新意识和经济社会转型的能力。2000年,东莞提出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制造业从“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型目标。随后,东莞“十一五”规划又提出大力推进“商贸东莞”工程,实施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两轮驱动。本文发表于2011年6月28日 《南方日报》AT44版,原标题为:传承东莞商业精神,以大流通服务大生产。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商业原生态的单一保守,到市场业态的百花齐放;从政策扶持的淡化隐身,到政策与市场的合力共谋……   “商贸东莞”工程六年,是政府高度重视商贸流通业的六年。在这六年中,东莞政府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能量,大力扶持发展商贸流通业。政府在引导意识上的积极转变,也赋予东莞对商贸流通业进行系统化、全局化规划的核心价值。

       “商贸东莞”工程六年,东莞商贸流通业无论是从产业发展问策未来大计,民生改善构筑幸福东莞,还是让东莞经济“固本强源”上,都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东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增加,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调整,整个商贸格局更加繁荣;在金融危机之时,“商贸东莞”力挽狂澜,为扩大内需,提升市民消费信心,为第二产业企稳回升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产业支援。如今,东莞商贸流通业正步入空前开放、空前繁荣、空前激烈的发展时期。

         在东莞G DP刚刚迈入“4000亿俱乐部”,加快产业结构与调整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商贸东莞”将在东莞经济版图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告别“十一五”,迎来“十二五”。以商带工,以大流通服务带动大生产,将再次把这个城市的商业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一个崭新的规划蓝图呈现在我们面前……

          ■业界寄语

    发展商贸物流业从战略层面讲,要重视它。从战术上来看,第一,要注重资本运作,通过并购、上市、联盟联合等途径,打通商贸流通业上中下游各环节。 第二,政府要把一些商贸设施作为公共财政进行投资,不能纯由市场盲目建设,否则会大量重复建设,难以有序发展。如大型仓储、大专业市场、重要的检验检测设施、关键的商业街、分销中心等基础设施,需要财政介入投资。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王先庆

         商贸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东莞应当以自身特色为主,制造业为依托,服务业为驱动。因为服务业是以需求为带动的,也是市场关系最密切的行业。以此为带动,将会促进制造业的发展,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暨南大学现代流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海权

        金融与商贸的结合在东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内生经济还是对外贸易,东莞都很有特色,而金融起到的是资源配置的作用,对于商贸的发展肯定会发挥作用。比如说虎门的服装、大朗的毛织,都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信贷资金只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关行业及产业才会有更为迅速的发展。

    ———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金融系主任陆军

    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贸易规模、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越的地理位置、定位清晰的城市、健康发展的外资企业和茁壮成长的本土企业等,诸多优势可以实现东莞市商贸业的持续繁荣。 面对珠三角、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东莞市商贸业的发展应秉承双管齐下的发展思路。首先,依托辖区内几万家外资企业,探索融入其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可行途径,发展具有国际辐射能力的国际商贸业。这是过去30多年东莞未能突破的一个难题,然而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以及跨国公司经营模式的转变,为东莞市商贸企业实现与跨国公司业务流程的无缝对接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其次,随着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国内市场开拓步伐的加快,构建覆盖珠三角乃至全国的东莞市商贸流通业的时机也日渐成熟。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王爱虎

    现在旅游是服务于东莞商贸业的,随着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商贸的沟通渠道会更顺畅,发展到现在,旅游跟商贸的关系就是单纯的服务关系。但服务的内涵却很广,包括为政府服务,也包括为旅行者服务;既为经济服务,也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服务。如果东莞的商贸业发展得更好的话,东莞的旅游会发挥比现在大得多的作用。

    ———东莞市四海旅行社总经理杨四海

       “商贸东莞”的提出,表明东莞市的领导在全市商贸业发展的规划方面已有前瞻性的认识与成熟的理念,对于“商贸东莞”工程是应该肯定的。 “一主八副”当时既考虑了城市商业的集中度,也考虑了商业发展的均衡性、辐射力和在已有基础上的发展进程。它的提出与建设,已经成为引导东莞商业合理布局发展的一个重要框架。“商贸东莞”工程实施以来,总体上看东莞的商贸环境正从无序向有序发展,从分散向集约化发展,从个体向连锁和规模化服务发展,从传统的对手交易向网络与信息化发展。  我认为东莞的商品销售与服务是居于全国前列的,已经与东莞的制造业形成了互动,但在品牌的培育和商业服务业(比如咨询业)的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我很欣赏东莞人的求实和实干精神,我相信东莞人在这方面也会走在全国的前列。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张玲华博士

         在“商贸东莞”工程等政策举措的推动下,东莞的物流业这几年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政府扶持,广州、深圳对物流行业的支持力度很大,如深圳把物流业列入八大支柱产业。同时,政府也培育了一批实力强的大企业,以大企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建议东莞政府鼓励物流企业进行创新,引导他们敢于走出去。

      ———东莞市物流行业协会秘书长徐新华

        针对商贸东莞工程中零售业的发展,政府可以更好地引导零售行业适应东莞当前的产业转型升 级 需 求 , 引 导 零 售 行 业 适 应“十二五”期间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规划。  同时,政府除了规划商业网点之外,应加强前期规划的落实力度和执行力度,使商业网点的规划适应整个城市的发展。政府还应加强对零售行业的扶持力度,这并不是要求政府送钱,而是提供更多开放的信息,落实吸引人才的政策,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等。东莞的零售企业要更专注地去经营,先做强再做大,争取行业实现共同繁荣,并建成辐射周边城市消费者的商业设施。

    ———东莞市零售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叶志坚

        东莞商贸流通业要立足于本区域内做大做强。东莞现有的很多商贸形态是从广州、深圳引进的。所以东莞要想办法夺回自己的东西,把自己区域的商业做好。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向外扩展。比如真功夫等,就是遵循了这样的规律。

    ———东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莫安达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6/28/content_6977861.htm

 

      附:东莞商贸流通业之变:资源重新整合 市场规范有序

       作者:邓志广    文章来源:2011年6月28日 南方日报AT07版

          商业是一座城市激情、活力与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城市文化与形象的重要窗口。商贸繁荣代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座城市商贸业的成长历程,同样是其城市生命体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有力见证。

         经过改革开放自发、自由、自主的发展,“十五”末的东莞商贸行业已初具规模,但商业设施比较分散,缺乏上规模、有档次的商贸集聚区,诸多新型的商贸业态刚刚起步,商品选择不够丰富,市民消费不够便利,消费需求和商业结构尚不合理,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十一五”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实施“商贸东莞”工程,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推动东莞从工业城市向工商业城市战略转型,东莞的商贸服务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如今,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东莞商贸服务经济蓬勃发展,迅速地壮大了一批商贸龙头企业,打响了一批商贸服务品牌,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商业集聚区,商贸服务经济的规模、效益和水平不断提升,在优化产业结构、服务生产消费、抵御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流通规模不断壮大商业布局更趋合理

         2006—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3年保持17%—20%的高速增长。2008—2009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居民收入及预期收益减少,社会消费增速比过去几年有所放缓,

          在“商贸东莞”工程推动下,在国家、省、市一系列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政策的影响下,东莞商贸市场依然畅旺,消费结构加快升级。

         从数据上看,2009—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保持在14%以上,成为确保经济回升的重要支撑。尤其是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8.06亿元,相当于2005年的2.2倍,在全省仅次于广州、深圳、佛山,名列第四位。

         流通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东莞的商业布局也更趋合理。主副商业中心分布逐渐鲜明,初步形成了以莞城、东城、南城和万江4个区域为核心的主商业中心,松山湖、虎门、常平、厚街、塘厦、长安、樟木头、石龙8个商业副中心为支点的商业格局。

        在消费规模上,主、副商业中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占全市65%。主城区逐步形成东纵—东城商圈、城楼商圈、华南摩尔商圈等主要商圈,消费集聚力、辐射力不断增强,消费总额约占全市31%,商业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商业设施日益完善业态业种更加丰富

        随着华南MALL、威尼斯广场、世博广场等一批高档次、高品位的现代化综合购物中心,以及商业步行街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天虹、海雅、彩怡百货等一批高档次的百货公司相继进驻,东莞商业品位和档次明显增强。商业中心区和社区的商业物业和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功能更加齐全,购物环境明显提升。

        南城区市民张女士坦言:“以前我总是习惯到广州、香港购物,这几年东莞的购物环境越来越好,我喜欢的品牌有八成在东莞都能找到,我已经不知不觉习惯在东莞购物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拥有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零售网点282个,总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全市拥有各类商业街97条,其中步行街26条。

        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加快,业态业种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商贸流通业已从传统单一的商品销售向商品、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领域扩展。

        其中,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得到有效应用,大卖场、专卖店等多种新型业态得到良好发展,东莞商业业态种类进一步丰富。

        本地商业机构也纷纷调整和转变经营方式,促进了商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其中,连锁经营发展尤其迅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连锁经营门店总数超10000家,涌现中域电讯、美宜佳便利店、真功夫餐饮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

        对内对外更加开放龙头企业迅速成长

        2004年,我国逐步放开外商投资经营商业领域,不少外国大型商贸企业看好东莞庞大的消费市场,先后进入东莞商业领域投资经营。

       凭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水平、规模化成本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外资零售企业在东莞迅速发展起来。至今已有13家境外零售企业(含港澳台地区)在东莞投资开设了68家门店,总营业面积达35万平方米。DHL、马士基、永得利等国际大型物流企业也已与东莞工商企业合作开展各种物流业务。德国杜塞尔多夫、英国励展等国际知名展览企业,先后将其品牌展会移至东莞举办,并取得巨大成功,展会规模和知名度不断扩大。

        在本土内生品牌上,经过多年培育发展,连锁零售、批发贸易、物流等商贸流通领域逐步涌现了一批管理规范、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在省内乃至国内同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如在连锁经营方面,真功夫餐饮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式快餐连锁企业;美宜佳便利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便利店企业。最近发布的2010年广东省连锁经营50强榜单中,中域电讯、美宜佳便利店、搜于特服饰等10家东莞企业上榜。东莞上榜企业数量稳居全省第三,仅位居深圳、广州之后,并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在批发市场方面,虎门服装市场集群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之一,兴业木材、樟木头塑胶等市场在各自领域的规模均位居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业内这样评价道:东莞商贸流通业已步入一个总量不断扩大、设施不断完善、结构日渐优化、布局走向合理、业态不断丰富、竞争异常激烈、层次不断提升的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繁荣兴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观点

       东莞零售、专业市场、物流、会展等商贸流通行业的发展,是与近年来东莞深入实施“商贸东莞”工程,不断推动商贸流通业经济效益、规模、档次上新台阶,出台实施一批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积极培育扶持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分不开的,这些都是我省商贸流通工作的宝贵经验,虽然全省各地区发展水平、区位优势和特点不尽相同,但其中也不乏借鉴之处,我希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东莞和其他城市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总结、深化和推广。

    ——— 广东省经信委党组副书记、巡视员戚真理

      实施“商贸东莞”工程, 是东莞市委、市政府创新发展思路的 重大决策,是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促 进产业城市双升级的战略举措。我们 高兴地看到,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 东莞商贸流通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 进步,对东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 城市竞争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 作用。

    ———东莞市人民政 府副市长

      ■述评

    成效与压力并存商贸流通业提升城市软实力

    当时光指针悄悄滑过2005年,辉煌的“十五”已然作别,“十一五”的号角也开始响起。此时的东莞大地,已经在“五年建新城”的战略中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一小时城市生活圈的大交通格局逐步形成。城市硬件不断升级的同时,城市软实力也在稳步提升。

    而这一切,也为东莞商贸流通业开启新一轮提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2006年的第一缕暖阳便照进了东莞商贸业。一个指向东莞未来10年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几乎是在新年钟声敲响的同时得以启动,而6个月后,“商贸东莞”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如期揭晓。

    按照规划,从2006年起,东莞将设立商贸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由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以上,用于扶持商贸流通业发展,引导商贸流通企业扩大重点项目投资,推动业态优化、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力。

    从当年起,东莞便开始对区域内的商业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商业网点布局进行了大幅调整,“五整治”、创建样板市场等一系列行动随之展开。很快,整个商贸业态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景象。

    五年里,主副商业中心分布逐渐鲜明,初步形成了以4个城区为核心的主商业中心、松山湖等8个商业副中心为支点的商业格局;

    五年里,全市累计建成各类专业批发市场200多个,评选出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52个,创建了100家样板农贸市场,实现持证持照经营率和亮证亮照经营率100%;

    五年里,东莞的商贸政策体系也日趋完善,在出台“商贸东莞”实施细则的基础上,物流业、会展业、零售商业网点的发展实施意见相继出台。

    期间,虽然惠利政策和实施成效迭出,但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突然来袭,与东莞制造一样,东莞的商贸流通业也遭遇了一场最严峻的寒流。

    为抵抗危机,以培育发展商业名牌和龙头企业为契机,东莞商贸业吹响了产业升级的号角。通过加快新技术应用,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同时有效引导行业洗牌和整合,促使行业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推动商贸流通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升级发展,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最终在危机中获得了有力的发展时机,并最终在2010年迎来了一轮更为强劲的恢复性发展。

    对此,长期关注东莞商贸流通业的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王先庆评价称,改革开发以来,东莞以制造业为主,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2006年开始实施“商贸东莞”工程,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五年来,取得了很多成效,营造了重视商贸流通业的氛围,培育了一批品牌,对东莞的产品开拓市场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6/28/content_6977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