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身陷“两难”,模式与发展不相适应


  货币政策谋求在两难中“突围”

 

  图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 新华社记者 卢哲 编制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或言之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但需指出的是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仅仅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打出抑制通胀组合拳,控物价效果显现。但同时,宏观经济也面临着增速放缓与通胀压力不减的复杂形势,使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日益收窄。作为货币政策的一项工具,加息一直是我国央行货币调控工具箱中的利器——既可以提升利率,引导企业降低投资热度,进而稳定物价;同时,也有助于缓解负利率水平,促进货币的合理流动,减少物价上涨压力。

  在动用利率工具的同时,我国货币政策还频繁运用存款准备金上调工具。今年以来,6次上调准备金率,算上去年更是高达12次,共计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约4.2万亿元。在银行贷款增速放缓的作用下,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逐渐回落,目前已回落至年初预定目标之下。在利率、准备金率和汇率政策等货币政策作用下,流动性得到有效调控,控物价取得了一定成效。货币政策已经使通胀走势放缓,货币政策反通胀是有效的。

  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困境所在。继续收紧货币,可能会让中小企业资金更加紧张,加大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而政策的骤然放松则又可能继续推升通胀和资产泡沫,延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6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6.4%,如果不尽快遏制上涨势头,可能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央行选择了加息。这是央行在反复权衡利弊后作出的艰难决策。然而,继续加息所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明显。目前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上浮程度已在历史高位,利率继续提高会进一步增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仍将维持在低利率水平,加息之后,利差的继续扩大也将进一步加剧海外资本的流入,进而增加市场流动性,反而增加通胀的货币推力。

  经济增速在持续放缓,物价却连创新高,宏观形势的复杂性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两难”:政策相互掣肘的链条越来越多,货币政策翻转腾挪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受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刺激汽车消费政策退出等综合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速的确在放缓,靠信贷投放和投资拉动增长这一模式已不可维持,下半年应继续坚持谨慎的宏观政策,以保证经济结构调整进度的推进。

  央行加息面临来自内外部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由于资金成本提高,可能会带来实体经济运行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全球市场流动性的压力,也就是海外的热钱、投机资本可能更多地涌入中国市场。对于实体经济的问题,可能需要通过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其他综合配套政策来保证,而对于国际资本的流入,可以通过加强资本流动的监管来控制。此次加息之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达到6.56%,加息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成本。

  当前宏观调控政策身陷“两难”的背后,凸显出旧有模式与发展不相适应的严峻现实。解决两难问题,寻求政策突围,归根结底要通过改革来推进。应加大金融改革力度,通过政策、法律对社会融资进行规范和引导,让需要资金的企业获得金融支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宏观调控的取向不变,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统筹做好关系全局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存款准备金率的持续上调却进一步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给目前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带来新的问题。  而对房地产的持续调控又使得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锐减,进而导致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方面始终不尽情愿。我国目前的关键性问题就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调结构是中国经济增长趋于稳定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