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对国际竞争和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国际旅游名城的桂林,通过在“高”与“新”上下足功夫,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在注重环境保护的同时发展工业,逐步探索出一条有桂林特色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7月的桂林,骄阳似火。在桂林国家高新区,重点项目建设也是如火如荼。
20年前,高新区还只是一片荒地;5年前,也仅仅是1平方公里的发展圈子;如今,产业发展空间拓展到了18平方公里,使城市发展空间整整扩大了18倍。产业空间得到扩展后,86家企业竞相入驻。目前已有37家企业竣工投产,产值高达百亿元。桂磨产业带的“长藤结瓜”、“跳出老城发展新城”、“园区建设城市化概念”的宏伟蓝图变成了现实。高新区的经济总量占了全市的四分之一,占广西园区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目前,有工业企业600多家,中小孵化企业360多家,培育的企业已经开始走出高新区、走出桂林,抢占市场前沿,高新区为区域的发展起了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多年来,由于在“高”与“新”上下足了功夫,目前高新区已形成了较牢固的发展根基,所引进的企业呈现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强度高的“三高”特征。同时,紧盯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引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同时也培育了新材料、新能源、创新创意三大新兴产业,桂林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创新型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
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形成了互荣互生之势。2010年,高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66.01亿元,是“十五”末期的4.04倍;规模工业总产值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83亿元,是2005年的2.62倍。
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高新区的知识创造和孕育创新能力,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位先后完成了两次华丽的跳跃:第一次是在2009年,该区实现了全国排名前进2位的目标;第二次,就是2010年实现了进3位的目标。
“时不待我!”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高新区又规划了在“十二五”期间如何打造千亿元产业园区的宏伟蓝图。
漓江的东岸,正在崛起一个新兴产业之城——— 漓东科技新城。
高新区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开放的思路,借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力吸引、集聚高科技项目、高层次人才等各类高端发展资源,以打造区域创新能力。通过抢抓国家加快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扩大内需等重大机遇,以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工业基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据统计,截至“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十五”期末的11%提高到29.3%。以国家高新区、西城经济开发区、苏桥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各县工业集中区共同推进的组团式园区经济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全市拥有经国务院、自治区政府批准的开发区3个,自治区政府确认的A类工业园区6个、B类工业园区3个。已有2000多个项目和企业入驻园区,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5%以上,成为全市对外招商引资、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和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市即将跨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济进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高新技术产业将引领桂林工业全面振兴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整体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联动发展,工业发展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特色新型发展道路,并支撑和带动全市经济实现‘十二五’时期新跨越。”谈及未来5年我市的工业发展,市工信委相关人士如是说。
根据《桂林市工业园区(集中区)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市工业园区的战略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集聚区。通过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开发新兴工业领域和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以特色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和品牌产品为依托,延伸支柱产业链,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增强园区专业化、规模化效应,使园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集聚区。其中,将重点打造高新区千亿元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通过以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率先打造千亿元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以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创造力强的产业发展平台为目标,使高新区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的龙头,引领、示范、辐射、带动桂林工业经济全面振兴。
据调查,当前,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三大优势。一是桂林是世界闻名的城市,并有宜居的环境,能满足现代人旅游、生活、创业等多元化需求,有利于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落户,吸引和留住国内外优秀人才创业、生活。二是作为桂湘黔交界区域中心城市,桂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日渐凸显,具备接受辐射和向外辐射,积极引进国际和国内高新产业,加强与东盟国家产业合作的便利条件。三是作为广西重要的教育和科研基地,桂林科技人才荟萃,科研力量雄厚;目前,我市拥有各类高等院校9所,中专、技校26所,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有部级研究院所8个,国家、部级及自治区各类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43个,特别在光电子技术等多个领域科技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未来5年,我市要打造创新驱动、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特色新型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体系;城市发展也将定位为特色新型工业城市、国家级‘两化’(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实验区、西南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部经济区。”市工信委相关人士说,所谓特色新型工业城市,即充分发挥桂林的资源与城市品牌优势,坚持“三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互动,将旅游、信息等产业相关理念融入工业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培育具有较强对内辐射和对外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
同时,我市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以我市辖区内相关骨干企业集团总部为起点,以聚集广西及西南、华南交界地区相关优质企业总部为基础,以吸引东盟乃至亚太地区相关骨干企业总部为补充,逐步形成产业特点清晰、层次多样,以研发、培训、电子商务、信息化为主的总部经济区,打造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桂林新高地。“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我市将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98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3%以上,并打造1个千亿元园区、1个千亿元产业,培育5个百亿元企业的‘325’目标。”——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