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仍将进行:中国经济不能总在“冲刺”状态


  调控仍将进行:中国经济不能总在“冲刺”状态



  中国经济动力仍然强劲 经济增速快速回落风险较小。

  面对“硬着陆说”“滞胀说”“宏观调控超调说”“房地产调控胶着说”,7月13日出炉的中国经济半年报,给了未来是保增长还是控通胀一个明确的答案:控制通胀为先。然而,究竟如何控制通胀,这其中,怎样通过提高收入抵制通胀?过剩的流动性如何解决,货币政策走向几何?楼市调控又将如何发展?



  图表:2011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9.6% 新华社记者 冯琦 编制

  全国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汽车和房地产等行业的部分经济指标回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部分经济指标回调是刺激政策退出以后的正常反映,中国经济不能总在“冲刺”状态。

  1、控通胀,压力犹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中,今年上半年的CPI同比增速为5.4%,这似乎与老百姓对物价涨幅的直接感受不相符。翻阅前6个月的CPI数据会发现,前4个月的CPI涨幅均在5.4%或5.4%以下,较低的前期基数拉低了上半年的整体CPI增幅水平。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将全年CPI总水平涨幅控制目标定在4%左右,并将稳物价放在今年中国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

  全年CPI增速控制在5%以下有一定难度,专家们认为,国内目前的通胀形势,既有成本推动原因,也有输入性因素,目前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虽然已经结束,但是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比预想的要差很多,因此,不排除美联储继续推行新一轮的货币宽松政策,还存在对国际通胀的压力。

  2、增收入 ,通过税收调节等多种措施增加居民收入。

  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达到1207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1元,同比增长13.2%,剔除物价因素后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6%。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6%,人均收入增速慢于经济增长速度。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速的现状一直存在,此前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3%,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比较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慢于经济增长速度,而在通胀压力如此大的当下,监管层是否会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冲抵通胀,成为继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上调后,又一项民众期盼的福利。个人所得税在减轻居民负担、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已经有了较大进步,未来我国可以通过完善各种税种来调节收入分配。在通胀以及投资增速减缓和出口增长下降的背景下,消费成为总需求保持稳健增长的重要支撑,由此,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来增加居民收入,让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才能对消费稳定增长形成支撑。

  3、紧缩货币政策难放松。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称上半年社会融资总量为7.7万亿。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同比少增3225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474亿元,同比少增457亿元;委托贷款增加3204亿元,同比多增1684亿元;信托贷款增加91亿元,同比少增2047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增加7611亿元,同比少增1471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4551亿元,同比多增1874亿元;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1558亿元,同比多增309亿元。

  社会融资总量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社会融资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具体统计口径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及其他。

  中国货币政策“稳健”的基调还不会改变,但会在结构和总量上进行微调。当前稳健货币政策的大方向不能变,节奏和力度上可以微调,温家宝近日指出稳定物价是首要任务的同时,也强调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间的关系。短期内,中国稳健货币政策基调很难出现逆转,宏调未来料择机而动进行微调。

  4、楼市调控仍将持续

  前期房地产利润率较高,开发商加大了开发的力度。而今年以来保障房的资金投入也在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涨幅也较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101.75,环比降低1.45个百分点,同比回落3.31个百分点,这是国房景气指数在连续四个月微幅上调之后,重新步入下行轨道,且下降幅度超过前面四个月的增长幅度,下降幅度较大。

  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101.75,环比降低1.45个百分点,同比回落3.31个百分点,这是国房景气指数在连续四个月微幅上调之后,重新步入下行轨道,虽然景气指数再度创下5个月以来新低,貌似楼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无论是开发投资额对经济拉动增速的超预期,还是开发商的资本金来源增幅重回理想线,均在说明:楼市调控任重道远。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上半年,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7023亿元,增长6.8%;利用外资438亿元,增长75.5%,可见随着人民币升值,外资进入房地产业的热情很高,未来如果控制外资不借机抄底楼市影响调控效果,应成为监管层考虑的重点。

  前期稳健的货币政策,尤其是连续收缩流动性的积极作用正在显现。在“调控政策+信贷额度”的双重压力下,一些地区的银行迫不得已对个人房贷业务持续收紧。二三线城市部分银行暂停房贷业务,贷款难申请。7月12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信号:楼市调控继续从严!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必须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不断巩固和加强调控成果。

  5、促消费,居民消费意愿待释放。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33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较去年同期下滑了1.4个百分点。专家分析认为,消费肩负着拉动内需的重任,但在当前“两高一少”——高基数背景、高通胀预期、少刺激政策的大环境下,今年消费增速恐难有惊喜。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47.5%,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53.2%,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负0.7%,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点数分别是4.6、5.1和负0.1个百分点。不难看出,四个季度以来,消费、投资增长平稳,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中国经济运行平稳正常。因此,所谓的“硬着陆”和“拐点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

  一个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经济体可以更为有效地配置资金和资源,更多地创造就业岗位,更公平地分配经济增长的惠益。中国的10亿消费者中有一半以上生活在农村地区,而农村消费者仅有18%的商品是通过正规零售渠道购买的,在城市地区这个数字可达到50%。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2011年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有关专家表示,扩大消费,从根本上说要继续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政策层面来讲,今后扩大消费的思路应从“优惠政策拉动型”向“制度环境促进型”转变,接续政策应更多地着眼于解决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