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中国的现代化,许多人认为是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要把中国共产党的中国与“改革开放”放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来看。中国的现代化是从1860年洋务运动开始的,也不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之间的这20年,中国人还没有醒过来,中国人真正醒过来是从洋务运动中一些少数的政治精英开始的。从洋务运动到今天150年,实际上是一个半世纪的现代化过程。
一、中国现代化过程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
中国一个半世纪的现代化历史,从政治角度看经历了六次选择[1]。
第一次是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就是洋务运动一直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这整个过程是一个不自觉的开明专制化运动。虽然它是失败的。
第二次从1911年到1913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第三次是1913年到1928年,以袁世凯和北洋军事强人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次是1928年到1949年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期的新权威主义。
第五次是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主席的全能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全能主义是一个政治概念,全能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第六次是1978年到现在的邓小平新政模式。
在政治学上进行分类,它是后全能主义的技术官僚的新权威主义。这六次政治选择实际上可以以六个人的名字为代表。他们是慈禧模式、孙中山模式、袁世凯模式、蒋介石模式、毛泽东模式、邓小平模式。而这六个人恰恰是中国这150年来对中国人的命运有最重要影响的六个人,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政治选择给中国人的命运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二、中国现代化150年后的现状
中国现代化150年后(2011年)的现状,是“三个滞后一个超前”。
1、中国的政治相对于经济发展状态滞后。中国政治滞后,主要体现是民主相对滞后。但这里的“民主”绝对不是西方式的民主,而是指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人类到目前为止,有两种成熟的政治制度,一个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分权民主政治制度,一个是以中国大陆为代表的中央集权民主政治制度。前者处于强势状态,后者因为没有得到完善,处于弱势地位,在国际上基本没有话语权。但国内的政治、文化、社会上的中央集权,在文革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至今没有科学的改善与改良的系统方案;经济上的中央集权,虽然受到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冲击,但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宏观调控中出现倒退现象。
2、中国的文化相对于经济发展状态滞后。中国的文化本来是世界上最有实力,也是最强大的文化系统。中国目前,在世界上被普遍敬畏的只有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现代的GDP和高铁。但是,自中国共产党夺取全政权后,事实上基本上放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在改革开放后,因为经济发展势头的原因,国家影响力逐步提高,“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汉语言成了与英语并驾齐驱的语种。可它是外国人首先提出要办“孔子学院”,而不是中国政府的主动行为。世界上的政治家们以讲中国古文为时髦,在重要场合发表讲话,总要在中国文化古籍上找到其理论根据(如联合国秘书长等)。建国60多年来,只有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提到高校的四大任务中,特别强调了“文化传承”[2]。他的讲话,把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洪堡大学定下来三大任务改成四项任务,是对中国文化传承被人为断掉的修正。
3、中国的社会相对于经济发展状态滞后。社会是指家庭与政府之间的地带,它是指公共部分。中国大陆由于政府管制力强大,社会方方面面的代表,大多被党和政府收编了,本来就是社会自主的组织,也都依照党和政府的模式在运作,制约了非政府、非盈利组织的发展。出现社会主义的“社会组织”弱小无力的现象。如工会、妇联、青联、红十字会以及各种学会、协会、社团、基金会、非营利公司或教育、卫生、艺术、慈善、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等民间组织等。
4、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加工能力相对超前。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都认为中国的基础设施落后,而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说中国的基础设施、加工能力落后了,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加工能力和交通讯等基础设施,已经是相对中国整体经济发展阶段来说,有超前的现象。如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地铁、城市房地产,以及汽车、钢铁和来料加工等加工能力方面,应该说其投资规模超过了中国大陆应有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而且,主要又表现在2008年到2010年这三年时间里。
上述关于中国大陆的“三个滞后一个超前”,是关于中国宏观发展不平衡状态的总描述。
三、对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评价
1、从总量不同时空国际比效看。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许成钢,7月5日在北京出席国际经济学会(IEA)第16届全球大会时说:“这从最近的30年或者50年来看非常了不起,但把历史拉开来看,只是相当于中等程度的恢复。”他援引数据称,“1913年美国GDP世界第一,中国第二,只看GDP这个指标,中国只是终于回到了1913年时在国际间的地位。但从绝对数量上看,2010年中国GDP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二,还不如1913年。按照比较乐观的估计,2025年中国GDP会成为世界第一,即便如此,中国也只是达到了1880年的状态,当时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从隋唐起,就是世界第一大国,一直延续到清中期。
2、从人民群众的感受来看。2011年6月11日,中国社科院与首都经贸大学共同发布的《中国30个省会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称:30个省会城市(拉萨除外)没有一个城市的居民对生活质量感到满意。30个省会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指数平均值为49.71,排名最高海口得分仅仅为55.08。根据设计,城市居民对于生活质量主观满意,需要得分在75分及以上。根据主观感受的满意度测算,得分值为50分为“一般”, “满意”是75分。6月份刚完成全国30个省会城市生活质量调查,主观感受的指数平均值为49.71,尚不及格。
有关中国人幸福度的各种调查往往看似自相矛盾。“皮尤全球态度”项目最新调查发现,87%的中国受访者对国家现状表示满意,这使中国成为该机构截至目前所有调查中,满意度得分最高的国家。但欧盟的一项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却发现中国在150个国家中排名第128位。而最近对5万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他们的情绪低得令人惊讶。参与该项调查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彭凯平称,他们苦闷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公、个人环境问题以及缺乏表达不满的渠道等。说明中国大学生对社会不满意度非常高。
对普通大众来说,目前仍然是“金钱能买来幸福”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发展到金钱的多少对幸福指数没有影响的程度。研究表明,对于月收入低于450美元的中国人,额外增加每一分钱都能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3、从中国工业现代总水平看。社科院《2009年工业化蓝皮书》的评价是:2004年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为36.7,这意味着我国工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已经超过了国际上最先进水平的1/3,或者可以认为,中国的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已经超过了1/3的历程。
4、从中国农业现代总水平看。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蒋和平、黄德林研究结论是: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1980-2003年,总体上,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呈上升趋势,农业现代化区域发展总体水平表现为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且发展后劲堪忧[3]。
5、从中国服务业现代总水平看。据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查奇芬、朱婷的研究结论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显落后[4]。
我们不能只看到分配上的差距,地区之间的差距,产业间的差距,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更应该看到国家宏观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之间的差距与不平衡发展态势。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不可能单方独进。
2011年7月17日
参考文献:
[1]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改革到邓小平新政,直接来源,天则经济研究所网站,网址:http://www.unirule.org.cn/Secondweb/DWSummary.asp?DWID=217.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直接来源,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站,网址:http://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
[3] 蒋和平、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2期.
[4] 查奇芬、朱婷,我国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综合评价[J],江苏商论,2008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