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笃学,汝自得之,于我何
有!”

我几年前读《东西晋演义》和《世说新语》时,其中有一段关于西晋武帝年代有一位文人、学问家皇甫谧的成才经历使我久久不能忘怀。我常把这段故事讲给我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和我的家人们听。希望他们(她们)能从中得到启迪,从而鞭策自己,虚心上进。我今日把这个故事发布在网上,也希望学子们能从而开启自己的心志,好好学习。不要让父母心力交瘁。故事本身是文言文,我只好文白并举,以求既能传达本意,又能获其精髓。
皇甫谧字士安,安定人。从小过继给叔父皇甫益,后叔母亦即婶婶、嗣母姓任。(以下为原文):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人人咸以为痴。尝出游得瓜果,辄进于后叔母任氏。任氏谓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存道,无以慰我,汝谓瓜果进,以为孝乎?”,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亟也!修身笃学,汝自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而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始有高尚之志,。。。。(原文见《晋书》)
后来,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很有成就的学问家。著有《帝王世纪》、《高士》、《逸士》、《烈女》等典籍。他一生不愿做官,以著述为务。
因为原文太精彩了,使用白话文怎么也达不到原文的效果,只好让读者自己费点心力去学习体会吧!
附议:‘三牲之养,犹为不孝。’---说得太到位了。古人早就说过,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奉和满足,还要使亲人精神愉快--开心(亦即包含:养亲、娱亲二个方面)。所以《二十四孝》中有:老莱子彩衣娱亲一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孝顺,其顺字就是不惹老人生气、不让老人操心。其实读懂理解学会老祖宗的这些智慧已经够你受用终生了,用不着舍近求远读什么《新约》、《圣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