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1日起重庆卫视宣布全面改版,不再播出商业广告,将以建设"公益频道"为目标,打造"红色频道",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主流文化、高雅文化。两会期间重庆市长黄奇帆还曾将此纳入"国际惯例",并列举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电视"如英国BBC、美国的VOA和日本NHK作例证。
在商业化侵蚀和低俗化泛滥的媒体界,重庆卫视的用心和努力大可称道。同时,这里需要廓清几个方面的问题。
登广告的电视≠公共电视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公共广播电视台,如英、法、意、德、日、澳、美等国家,美国非商营的一千多家广播电视台中,有数百家是由教育台演变而来的公共广播台和公共电视台。
公共电视又称公共服务电视(Public Service TV Broadcasting),顾名思义是为了公共利益而提供的电视服务。它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旨在提高公众的教育水平,所以一般不刊载广告,这也是摒弃广告后的重庆卫视被称作公共电视的一个原因。
但是作为"国际惯例"的公共电视,还有其它多种特性。它既是一种媒介体制,也是一种媒介理念。它奉行的是公共性与民主性,是代表大众言论自由的机关,如果由于政治风云的变化,丧失了应有的民主机制,公共电视就难以生存下去。
作为一种媒介体制,它体现为所有权的公共性、管理机构的代表性及政府权威性、编辑的独立性方面。公共电视作为公共财产,其经费来源模式主要有:大部分依靠执照费(民众缴纳),如BBC(强制缴纳)、NHK(自愿缴纳);执照费加部分广告费,如意大利、法国、德国的公共电视;多种经费来源,如美国的公共广播电视经费少量由联邦政府拨款、80%来自各种基金会、企业、社团和个人的捐助。在管理方面,公共电视有社会各界公众组成的董事会以维护报道的客观公正,比如BBC和NHK都有一个12人组成的委员会,有独立的编辑部,它强调不代表任何党派、政治和赢利团体利益。日本的NHK有"节目编辑的自由",政府不介入广播,不对其施加影响。经济和政治因素及其互动是孕育公共电视的条件。
公共电视的管理机构是一个复杂的、有代表性的组织,其领导及成员需要独立、公正。香港前总督彭定康不久将出任BBC的监管机构-BBC信托的主席。按照文化、媒体、体育委员会的听证会的要求,彭定康任职BBC前必须放弃一些其它利益,以保证其公正、客观的立场。
因此,仅仅是不收广告费,并不能保证能成为"公共电视"。
公共电视≠政府的电视
世界广播电视的所有权主要有公有,私有,国有等几种。公有媒体所有制并非政府所有。前述美国的VOA,其实并非公共广播,而是一个国有的对外广播。正因为其所有权的公有性,公共电视与政府的关系也是很微妙的,它宣称独立,同时亦或服务于政府、对抗于政府,基本的出发点则是新闻专业主义。
作为世界公共电视"鼻祖"和"捍卫者"的BBC,被视作"吃着皇粮数落政府"的特殊机构,按照"皇家宪章"和"公共服务职责"行事,不惜得罪政府也要说出事实真相,从而得到了英国公众的支持。虽然政府通过特许收取电视执照费扶持BBC经营,但对其独立作风却也经常头痛不已,甚至多次威胁要取消其执照费,但受BBC公有体制的制约,政府无法对BBC采取强硬措施。按1920年代提出的建台原则,BBC不受政治压力的影响,并收取特殊税(许可证费)以维持其运行,这些特许条件只需每10年审查一次。
历史上BBC与政府多次发生冲突。1932年,BBC与英国政府第一次交火,因报道前德国战潜艇艇长事件,而与政府发生争执。1956年,BBC因报道苏伊士运河危机,首相宣称要冻结BBC的海外服务权。1970年代,BBC因报道北爱尔兰各派冲突,被首相威胁要采取法律手段限制BBC的报道。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爆发,BBC的报道再次与政府意愿背道而驰。80年代中期,BBC的报道多次被首相撒切尔夫人指责。90年代以后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BBC对英国参加海外战争大力抨击。2003年因在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与政府针锋相对,最终董事会主席、总裁、相关记者被迫辞职。BBC也经常与皇室发生冲突,如2002年BBC新闻节目主持人系着深红色领带报道王太后去世,受到王室的严厉谴责,但BBC坚持其立场不变,并称董事会投票决定了如何进行相关报道。
多元化背景下的公共电视
今年两会期间有不少呼吁中国设立公共电视,甚或要一统天下、内容也将要以一种类型统领。其实,公共电视的重要功能,是为了保证媒体文化的多元化、保障公共利益。西方公共电视的基本功能,是为了提高公众的教育水平,要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多元化的、反映多民族利益的节目。美国的公共广播电视就是要"提供更多的节目选择",是商业化、多元化背景中的产物。
公共电视要服务于绝大多数公众,因此要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多元化的、反映多民族利益的节目,并且一般都要覆盖全国的各个地区、社区。公共电视要服务于不同利益团体,要平衡各种利益。为了平衡各类人群的利益,公共电视一般会使用多种民族语言播出;为了平衡党派利益,公共电视为各政党的宣传提供平等机会;为了平衡商业利益,公共电视对广告严格限制;为了平衡国家利益,公共电视一方面宣传政府政策,一方面批评政府政策;为了平衡观众利益,公共电视也会像商业电视那样提供"最少反对的节目"(Least Objectionable Program)。(参见冯广超、冯应谦)
此外,公共电视台一般都是在《广播电视法》或专门《公共电视法》的要求下成立的,各国保护公共电视的法律,一般也保护了多元化的媒体体制。日本于1950年颁布的电波三法(电波法、广播法、电波监理委员设置法),制度上保障广播从政府独立出来,以"广播从政府独立出来"为基础,开辟民营广播之路,引入广播的多元化和竞争机制,从而出现了NHK与民营电视并存的局面。西欧普遍实行双轨制,即公共广播电视与私有商业广播并行不悖的体制。民营商业电视的运行,在英国并被视为"大众文化的解放",如果没有那样解放了的大众文化的并存,文化的多元性也就成了空谈。
当然,公共电视并不等于灵丹妙药,在西方它的体制和运作中已经显现种种困境和危机。而它的生存需要特定的土壤。如果我们要改革目前的电视事业,完全可以发展创造出一种名副其实的新模式,而不必称作"公共电视"。
公共电视:离我们有多远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