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标准全球最差”!三聚氰胺事件刚刚平息,中国乳业风波又起!近期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被业内专家炮轰成“全球最差标准”、“倒退25年”。素有“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称,中国乳业行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是全球最差标准”。此言一处,立刻引爆了有关“中国乳业新国标”的口水大战。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则回应称,现行乳业标准是“维护奶农利益,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而郭本恒的一句”垃圾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的言论也转瞬被光明收回。让这标准之争更加扑朔迷离。一时之间,双方争论不休。不仅让乳业新国标的争论进入到了新一轮高潮,还把消费者也裹挟在其中,使得广大民众辨看不清事实,辨不出真相:巴氏奶VS常温奶,消费者VS生产商,标准的杠杆究竟应当向谁倾斜?中国乳品的质量到底是怎么回事?千疮百孔的中国乳业又该走向何方?
中国标准被批是全球最差牛奶标准
6月15日,生乳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一年后,素有“中国奶业第一炮筒”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在业内会议上炮轰该标准为“全球最差,是全球乳业的耻辱”,并称“中国生乳标准被个别生产常温奶的大企业绑架”。
王丁棉:喝低标准牛奶还不如喝白开水
标准差主要体现在“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两项指标。2010年以前,我国生乳收购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不超过50万个,蛋白质含量最低每百克含2.95克。而2010年新修订的标准,将每毫升细菌限量总数提高到200万个,蛋白质最低含量下调至2.8克。新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菌落总数放宽3倍后,是美国、欧盟(10万个)标准的20倍。这一标准堪称“世界最低,全球最差”。
标准高与低,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先说蛋白质,不要看到它比原来标准只少了1.5%这么一点小数,但营养其实少了很多,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再说细菌总数,200万个细菌里面,除了包含乳酸菌、酵母菌等,还有致病菌。细菌数越高,致病菌的分泌产物保留在牛奶里面的就越多,这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虽然细菌高一点不会立即生病或者死人,但当中可能存在着你看不到的潜在的、慢性自杀型的东西。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
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炮轰中国生乳国标全球最差
对于近期讨论热烈的“中国生乳标准全世界最差”的话题,首次得到了乳企的回应。
7月3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经营论坛上,光明乳业[8.36 3.98% 股吧]总裁郭本恒表示,中国生乳标准几乎是全世界最差,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标准不可能生产出一个非常高级的产品,“垃圾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对此言论,其他乳业巨头称不予评价。在回应新国标争论时,郭本恒还表示,光明乳业是“巴氏奶”的代表品牌之一,光明乳业在中国鲜奶市场占比约45%,占酸奶市场份额的28%,均为中国第一位。对于光明炮轰生乳标准及我国产品现状问题,昨日记者分别采访其他几家大型乳企,相关负责人均表示,话题太敏感,对此事不想做任何评论。
“现行乳业标准符合中国国情”
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认为:当前我国乳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制定乳品标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要承认,目前我们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确不高。不过这会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卫生部等部门在制定标准时,肯定已经充分考虑了。大家都希望对乳品的质量高标准、严要求。但是,如果制定一个标准,大部分生产者都达不到,就有些脱离实际情况了。
那达木德:乳业标准降低无损民众健康
执行更高标准 七成奶农将杀牛
2010年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每百克生乳的蛋白质含量为大于等于2.80克,而在该标准颁布前的要求是不低于2.95克。生鲜乳菌落总数以前允许每毫升50万个,现在是每毫升200万个。从这两项指标看,标准的确是降低了。不过这会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卫生部等部门在制定标准时,肯定已经充分考虑了。大家都希望对乳品的质量高标准、严要求。但是,如果制定一个标准,大部分生产者都达不到,就有些脱离实际情况了。
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实际情况是:小规模散养比例较高,超过70%;100头以上规模,不到30%。还有一个现实,就是奶源还远不能满足乳业的加工需要,缺口高达40%—50%。这就造成收奶企业在奶源把关时,底气不足。所以,无论蛋白质含量,还是生鲜乳菌落总数指标的设置,在保护消费者的安全的前提下,也要考虑我国乳业的发展现状。
方舟子:王丁棉炮轰生乳国标是危言耸听
27日深夜,方舟子在新浪微博连发5条微博质疑王丁棉“不专业”,称他“一个公安出身的奶协理事乱放炮”,“他从公安调到广州市农委,又从农委调到广州奶业管理办公室,本来是搞行政工作的,喜欢发表贻笑大方的言论哗众取宠,于是被媒体当成了敢于放炮的奶业专业人士追捧。”
方舟子还指称王丁棉是广东巴氏奶企业推手,“我也提倡喝巴氏消毒奶,但是你不能因此无限夸大巴氏奶和常温奶的区别,妖魔化常温奶。按原奶新国标的标准原奶的品质当然下降了,但是不能因此就危言耸听,误导、吓唬消费者,让多少人以为那200万细菌是要活活喝下去的,少了0.15克蛋白是多大的事儿。”
南北乳业阵营火拼 奶农消费者双双遭绑架
乳业国标之争,其中有基于认识与看法不同的道理之争,但更有利益之争,有人站在社会公众利益一方,有人站在行业利益一方,当然,其中的集团利益与其他带有私利性质的利益,也是明显存在的。 乳业协会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在乳业内部,巴氏奶派与常温奶派的争斗从未停止,而两大派对制定乳业国标“话语权”的争夺也暗斗多年。04年起,两大派就围绕乳业“禁鲜令”明枪暗剑。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拟重新制定和修改乳业新国标,在此制定和修订过程中,两大派的争夺再度升温。其中南方派是以王丁棉为代表的巴氏奶阵营,坚持以巴氏奶奶源标准制定标准,质疑新国标;北方则是以内蒙古奶协金海、那达木德为代表的常温奶阵营,在“维护奶农利益、符合国情”的旗号下力挺新国标。“两大阵营背后其实有两大协会两大利益集团支撑,这在业内是人人皆知的事实。”
乳业国标倒退屡有“前科” 两大协会“暗战”多年
事实上,自从2004年乳业发布“禁鲜令”之后,由乳业标准引发的争议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每一次乳业标准的酝酿和出台,多少都会在业内引发争议。而反观近十年来,中国乳业在经历“阜阳劣质奶粉”、“回炉奶”、“还原奶”、“三聚氰胺风波”等事件的冲击下,已经步履艰难,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更是千疮百孔。乳业标准的公允性遭到质疑,是否将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伤不起的中国乳业,又该拿什么去挽回国人的信心和信任?
透过此次事件,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和中国奶业协会两派之间的对弈再一次浮出水面,这是双方继“禁鲜令”之后的又一次剧烈碰撞。既然同属中国乳品行业,为何两家协会却屡屡针锋相对?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上述两个行业协会分属不同主管部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上级主管是原轻工部,而中国奶业协会由原中国乳业协会与原中国奶牛协会合并而成,在业务上属农业部主管。有知情人士透露,长期以来,由两大协会统领的两大乳业势力之间分歧严重。形成了“城市型乳业”和“基地型乳业”(代表企业伊利、蒙牛等)两大派系的分庭抗礼。此前,双方曾经围绕“禁鲜令”暗战多时,乳制品工业协会代表的是主张禁鲜的一派,而中国奶业协会则是反对的一派。之所以几乎每次乳业标准出台都会引发争议,也是因为两个协会之间的博弈。这也不禁让人生疑:多种力量和利益的博弈,是否正是近十年来国产乳业频频出事的重要原因?
利益集团是否左右标准制定?
对于乳业新国标的制定,质疑之声始终不绝于耳,质疑的对象则是后来被称为“利益集团”的个别大乳企。让公众怀疑的是,面对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抛出的“伊利、蒙牛等大企业绑架标准”的言论,被其点名的“利益集团”都以炒作为由表示“暂不对此事进行回应”。而就在几天前,曾参与乳业国标制订的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执行副会长魏荣禄曾向媒体证实,乳业新国标最早做初稿时,蒙牛制订巴氏奶标准,伊利制订超高温灭菌奶标准,光明制订的是酸奶标准。“这对乳业新国标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
奶农消费者双双遭绑架?
“企业有没有绑架标准,我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类国家标准,完全没有消费者的声音,我们只能百分百被动地接受。”任职公务员的老刘提出,现在连水费涨价的士涨价都会召开听证会,邀请市民作为听证代表反映意见。为什么像牛奶这样关乎生命安全的食品的标准制定,反而不能让消费者参与?另一方面,奶农被冠上“技术差”、“要照顾”的帽子,不仅成为千夫所指的矛头所向,而实际上,一旦消费者减少消费本土乳制品,奶农作为产业链上最弱势的一环,最终将被逼得完全无法生存。双方观点一对比,不难发现,奶农和消费者遭到了所谓“国情标准”的绑架。
市场:消费者信心倍受打击 海外“走粉族”被迫壮大
新国标争论不断升温,其负面效应也在不断倍增。“我该相信谁?”消费者们对于这场争论,更多的感觉是“行业很乱。”而“喝低标准牛奶不如白开水”的言论,让消费者本就脆弱的乳品消费信心,再度受到打击。在网络上,不少有消费者直言,这场争论的结果是让我们看清国内乳品的低标准,逼得我们要喝“洋奶粉”。另有消费者表示,本来刚恢复一些对国产乳品信任,想不到再次“受伤!”
全球最差乳业标准在给外资乳企当“汉奸”
按理说,中国乳业经历过三聚氰胺风波后,国家对于乳业的相关规定应该是最严格的,信誓旦旦地要提升国民对于国内乳业的信心。但近日曝出,相关协会负责人和生产企业直指中国牛奶是在“全球最差标准”下生产出来的,让消费者大惊失色。而为之辩护的人,竟然称最差标准是为了保护中国乳企和奶农的利益。
2008年的三鹿事件令中国奶业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加之后来发生的“早熟奶”、“皮革奶”等事件,对国人而言可谓旧恨未消又添新愁,如今的消费者进超市挑奶粉犹如在网上玩扫雷,一个个国产品牌横看竖看都觉得面目可疑。在这种情形下,一个只顾及行业利益的“全球最差标准”又如何能够重建消费者对中国乳制品的信心?
新华时评:制定乳品标准岂容利益博弈
食品的价值,除了维持生命,还有增进消费者健康。要实现这样的价值,质量合格是前提。而所谓合格,就是要合乎规范的标准。如果标准定得太低,无法确保产品质量能够有益于消费者健康,甚至存在危害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可能,这样的标准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有害。
“真正危机的是中国奶业,大家对中国奶的信心缺失。两大阵营的争论实际上是揭行业内幕,这会引起并误导消费者认为国内乳品是按最差标准乳品生产的,从而引发对该行业整体食品安全的担忧。”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林景新教授表示,经历过去种种乳品安全事故,消费者对国内乳品的信心本就缺失,草木皆兵,现在无休止的争论,只会越来越打击消费信心和对行业的信任度,“这种负面效应的传播还会产生连锁效应,比如消费者对乳品信心和信任度的流失,可能会波及到其它食品行业。”林景新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在此时应强势介入以尽快消除产业和消费危机,以科学、权威的解释解答公众疑虑,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对出现问题的新国标进行改善。
乳业低标准,扩张是死路一条
对于中国的乳业水平之低,消费者早就已经开始用脚投票--即便洋品牌也屡屡出问题,但在多家机构的调查中,有条件的人们还是更信赖洋品牌。“为什么不喝国产奶、不吃国产奶粉?”,已成为越来越重的天问。很明显,中国的乳业一直都是在低标准的庇护下得以发展的。生乳中蛋白质含量过低,恰恰是中国乳业标准过低所致。
继续在低标准的路上走下去,中国乳业已经看不到任何希望。唯有推动乳业标准的提高,路已经越走越窄的国内乳企,才有资格与洋品牌展开竞争,才有希望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推动乳业规模化、标准化、一体化进程
奶业是世界公认的节粮、经济、高效型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奶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乃至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乳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合理确定原奶、产成品、饲料等的价格;二是通过税收征管和税收返还调节各个环节的利益,最终实现利益的一体化。因此,只有实现乳业规模化、标准化、一体化,乳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乳业国标“倒退”并非第一次 利益之争从未停止
乳业标准之争背后的潜伏与暗战
乳业标准之争背后的潜伏与暗战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