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多来,每季度末,《经济观察报》都会邀请中国重点行业的主流企业参与《CEO商业预期调查》,了解这些企业眼中的经济和产业走势。
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采取经济刺激政策,现在,刺激政策正处在全球性的拐点上。大多数国家债台高筑,欧洲处于漩涡中央,美国亦未能幸免,中国则处在地方债信用风险的风波之中。货币政策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在紧缩流动性,美国亦中止了第二轮定向宽松货币政策。但是,对中国过度紧缩的争议犹在,而美国亦有可能展开第三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当下的宏观形势充满变数。
由于本报的这个调查项目已经跨越两个年度,初步积累了数据,因此有条件将这些数据进行对比。
本报最新一轮的调查发现:当下企业的预期,印证了今年是转型过程中非常关键一年的看法。(本报在今年年初对企业领军者调查的主题是《转型关乎生死》)现在,更多的受访者不再预期现状会维持,两极分化已然展开,并可能在未来由预期迅速转化为现实。
一年前,没有受访者会认为他们的经营形势会恶化。当时,有一半受访者称,当季的经营状况在下个季度还会持续;剩下的一半受访者中,92%认为情况会有所好转,而余下8%的企业更是认为经营会大幅提升。但在本季度的调查中,有16%的受访者称,下个季度的经营状况会走坏,认为经营情况会大幅好转的人也是这个数字。只有32%的人认为经营情况保持稳定。
经济增长方面,与上年同期比,认为经济会恶化的受访者比重增加约3倍:由2010年中调查的11%增加到本季度调查的32%;认同形势好转的受访者比重跌去了一半:由63%跌至32%。与上季度相比的结论亦体现了类似的趋势。
物价方面,通胀预期恶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从同比看,认为物价整体水平将大幅上涨的受访者比例由7%倍增至31%。环比方面,认为会出现适度上涨的受访者比例由48%增至63%。
企业经营状况开始分化的一个重要证据来自融资。在不断加息的背景下,竟然出现了融资成本下降的预期。相较于本季度,有6%的受访者称下季度贷款利率会下降。这种预期在去年的调查中未有出现。
我们猜测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货币紧缩可能导致资金向优势企业配置,反而使得这些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相对下降;另外可能是当下的货币紧缩过度导致了高利率,这些企业预期这种状况将得到缓解。
有47%的受访者预期融资成本会有所上升。去年的调查显示,有38%的受访企业认为其融资成本会有所上涨,12%预期将大幅上涨。相对于去年同期,受访者对于融资成本的担忧有所下降。
在今年的调查中,对于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在较大范围出现。有11%的受访者认为人民币将适度贬值。
在去年同期的调查中,没有受访者预期人民币会出现贬值,有73%的受访者预期人民币将适度升值,更有4%的人预期人民币汇率会出现大幅上升。在今年的调查中,除有11%的受访者认为人民币将适度贬值外,没有人认为会出现大幅升值,认为会适度升值的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至58%。
去年受访者预期人民币强势,与当时全球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一致。今年受访者对人民币币值的预期,则与当下国际看空中国气氛浓厚相关。对于看空中国论,以“末日博士”鲁里埃尔·鲁比尼的言论较为典型。他说,证据就是那些旅客寥寥的机场和高速列车,通往偏僻之地的高速公路,数千座高大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建筑,空无一人的新城区。
对于相信中国经济仍可以再高速增长30年的人而言,这多少算一个警示。转型关乎生死,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年份。一方面,中国确实出现了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案例是:工厂老板从实业抽水去放高利贷,一个又一个企业展开房地产业务。
接受本报调查的受访者称,他们的经营没有达到预期(占受访者26%),重要原因是政策因素(占44%,经济因素占56%)。
转型关乎生死分化已然展开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