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委强 高教才能强


——高校党委需要“专业化、教育化”
 
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党办高教”与“党建军队”一样,都是中共的历史沿革。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立了党委在学校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地位。但随着时间推移,党在高校的领导形式,需要与时俱进,在坚持领导核心地位的同时,应向专业化、教育化转轨。
关 键 词:高校党委;专业化;教育化
 
1998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9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该条对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的领导职责做出了具体规定,该法第41条对高等学校校长的职权做出了具体规定。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质,是确立党委在高校的核心领导地位,同时充分发挥校长在学校的重要作用。它体现了党委领导同校长负责的辩证统一。在这一领导体制下,党委既是政治核心又是领导核心。它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领导的有效形式。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高校党委强高教才能强。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实行这一制度和体制,而是如何在教育创新的大背景下发展和创新这一制度和体制。实施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必须坚定不移、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完善、改进的措施应该是“专业化”与“教育化”。
 
一、“党办高教”与“党建军队”一样都是中共的历史沿革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产生的时间很晚,始于鸦片战争20年后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1862年创办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和1895年创办于天津的中西学堂,是最早出现的中国近代高等学校的雏形。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及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比西方高等学校的创立晚了800年[1]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包括“建军史”与“党办高等教育史”两大内容。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以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崭新的工农政权。苏区的高等学校主要有: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创建于1933年11月,分指挥科、政治科和参谋科;苏维埃大学,1933年8月创立,毛泽东任校长,设特别工作班和普通班,特别班是本科。还有马克思主义大学,主要任务是培养革命政治工作干部(1933);中央农业学校(1933);高尔基戏剧学校(1934)等[2]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高等教育主要为抗日战争培养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人才。在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下,不允许开办所谓正规大学,必须实行新制度、新课程,以短期训练为主。当时建立的大学有:
 
一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936年6月创建,直到1945年,共培养了20余万干部。二是陕北公学,1937年7 月成立,1941年并入延安大学。三是鲁迅艺术文学院,1938年4月成立于延安,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四是中国女子大学,1939年7月成立于延安,1941年并入延安大学。五是华北联合大学,1939年由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合并而成。六是延安自然科学院,1940年9月创办,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七是延安大学,1941年9月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青年干部学校合并而成,1943年4月又有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和新文字干部学校并入。此外,在延安还有医科大学、军政学院、俄文学院、民族学院等高等学校[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一条提出,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经过解放初期的教育改革,收回教育主权,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学习苏联经验,院系调整等一系列运动。
 
10年“文革”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处于停顿状态,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实施,全面推行“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于同年,实行高等教育扩招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2010年适龄青年高教入学率达到25%以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1999年实施的《高教法》明确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立了党委在学校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的地位。党委是学校的最高领导集体。除党委外,在学校中不能有别的核心,不能有凌驾于党委之上或与党委平起平坐的组织和个人。但随着时间推移,党在高校的领导形式,需要与时俱进,在坚持领导核心地位的同时,应向专业化、教育化转轨。
 
 
二、党委成员“个体专业化”是提高党委领导力的前提
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之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专业化,是指某一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高校党委领导集体是高校体制中的“党委领导”,但对其中的个体来说,也是一个专门的职业。《现代汉语词典》将职业定义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高校党委领导集体中的个体,作为自然人(谋生)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决策者(职业),与其他职业人群比较,其职业属性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如果对高校党委领导集体中的个体行为,看成一种职业的判断没有错误的话,高校党委成员,首先应该是具有深厚专业背景,在其本专业范围内,是专家级人才。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的著作《专业主义》[4]认为:真正的专家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适应矛盾的能力,以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洞见警示人们重新思考专业的内涵与效用,培养并吸纳专业人才。
 
如果进入党委领导集体中的成员,仅仅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自然人,那么,不仅对其本人履行领导岗位职责不利,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没有好处。高校党委成员,首先应该是某一专业的专家型人才。否则,他在高校里,很难服众,影响其领导权威的形成。而且,高校领导的专家类型。应该是有胆识的战略专家,而不仅仅是业务能力强的专家。这是高校学术型组织的领导阶层特有的素质要求。
 
三、党委“集体专业化”是改善高校党的领导必要条件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职业”这个术语,它的四个基本含义与现代的解释基本一致:一是官事与士农工商四民之常业;二是职分,应做之事;三是职务,职掌;四是事业。美国教育学者帕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职业者的一系列特征。
 
1、职业者应该具有专门的基础知识并且为社会提供专门的服务。
2、职业者应有很大的自由空间来从事自己的工作。他们不应该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并且他们有机会对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进行决策。
3、职业者在他们步入工作之前,必须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正规的教育和训练,并且在工作之后还要接受一段时间的职后训练。
4、职业者为他们的服务对象提供基本的服务,并且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这种服务不仅仅是操作性的技术服务,还要求有更多的智力参与。
5、职业者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在职业中实现社会化,并且进行与他们职业相关的研究。
6、职业者有自己的组织和团体,团体对职业者的受教育水平、测评方式、执照、职业发展、职业道德和成就标准以及职业法规等进行了规定。
7、职业者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其他非本职业人员所不具备的。
8、职业者享有崇高的公众信任,能够为公众提供本行业的最佳服务。
9、职业者有很高的声望并有较高的经济收入。
 
高校党委作为高校的领导集体,其职业技能、规范与作为个体存在的专业不是一回事,高校管理本身就是专业。一般来说,高校里的教授们或称专家们,不一定都是能治校方面的专家。高校管理,本身就是科学、专业、职业,而且,高校管理是由学科群、专业群、职业群所成。其他学科的教授只是在其本专业领域内是行家、专家,但在高校管理这一职业领域里,其实,与外行没有两样。
 
高校,“麻雀虽小,肝胆具全”。一所高校基本上就是一个小社会。从宏观管理角度看,有党务管理、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从微观工作角度看,其中的行政管理工作就有招生、就业、学籍、人事、监察、教学、督导、科研、财务、审计、基建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而且,这些工作之间,各有其规律和特征,没有可比性。它不仅有行政管理的普遍性,更有高校的特殊性。而且,不同高校之间,由于生源条件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学校历史与基础条件不同,发展阶段与发展环境不同,其管理的方法与测重点也有所区别。
 
严格地讲,某一所高校党委领导集体比较优秀,只能说是这一所高校党政管理方面的专家。同类高校,虽然是大同小异,但这个“小异”往往决定其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党委成员的党政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与规范化,要建成一个强有力的高校领导班子,必须是一个“专业化的领导集体”。
 
如果,在高校里都不讲专业或专业化,那么中国社会就再没有专业可讲了。因为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各行、各业、务岗位都要实现专业化。因为专业所以优秀;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专业。
 
四、“党委教育化”是高校党委领导落在实处的关键
“高校党委教育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高校党委成员必须有办教育的背景与经历,或具有高等教育学专业知识与高等教育管理知识与经验;二是高校党委的领导既要是高校政治核心、领导核心的同时,又是高校教育的实施者。
 
要求新加入的高教工作者有办教育的背景与经历不可能的话,但要求具有高等教育学专业知识与高等教育管理知识,应该说是进入党委班子成员的起点。因此,国家教育部很有必要对全国高等教育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有计划地实施分级、分类教育、轮训或开展远程教育,以取得进入高等教育领导层的基本合格证书。
 
党委是“高校教育的实施者”,是指高校党委要由高校最高决策者的单一领导型,转向大学生的思想领导者、大学生素质的教育者、中华传统文化的传道者。
 
我们在描述高等教育的具体活动时,往往把学校的教育活动称之为“教育、教学”,而高校的“教学”落实得比较好,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都有课堂教学等和学制、学时的保障,而“教育”部分却没有具体的课堂教学等和学制、学时的保障,仅仅是把“思想政治课”作为指令性教学计划,通过教育行政力量贯彻实施。其他的“教育”活动,理论上都安排在课外或业余时间进行。素质教育、世界观形成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等重要内容,却没有得到高教行政力量的贯彻执行。
 
因此,中国大陆的高等教育,要把有限的学制,在知识、技能教学与素质、文化教育之间合理安排学时。由高教行政力保障教学,高校党委力保障教育。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有现代科学知识、有中华文化特色、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底蕴、有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2011年7月20日
 
                          
                           
参考文献
[1] [2][3]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1.
[4](日)大前研一著,裴立杰译,专业主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925.
                           
作者简介
柴福洪,男, (19575--),湖北蕲春人,经济学硕士,黄冈职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方式:电话:0713-8348688 传真:0713-8345265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