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挣得越多越挨骂是宿命


  美国《财富》杂志近期披露了最新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石化集团以2734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居第五,创下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的最高座次。但在该条新闻的留言板上,它却没有获得多少掌声。有网友留言:“这与老百姓有何干?”“依靠垄断才获取那么高的利润,不值得骄傲。”

  中石化挣钱越多越挨骂,看似很纠结,其实很简单。先假设一下,如果中石化是民营企业,也许它挣钱越多换来的不是骂,而是业内的羡慕和公众的钦佩。遗憾的是,中石化是具有垄断色彩的国企,28年来像滚雪球那样的膨胀。市场上它神通广大、凭借进油、炼油、卖油三个支点,和其“孪生兄弟”(中石油)包揽成品油上下游市场;亏损了还有国家财政补贴……不管市场如何风云变幻,中石化总是鳌头独占,傲视群雄。

  如此垄断化生存,规避了险恶的市场竞争,是官与商身份的特殊耦合。这种身份的特异性,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格格不入,其庞大的身躯中也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灵魂。经历市场经济启蒙多年的中国公众,对此类官商合体的企业具有天然的排斥性。

  尴尬人偏干尴尬事。作为央企的中石化,并没有用市场化生存给公众留下搏击国际市场、担承社会责任的好印象来。相反,中石化却变成了丑闻制造工厂:天价吊灯、天价酒、乱发奖金,一桩桩一件件,都刺激了公众愤怒的神经。和这些丑闻相连的,已不仅仅是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还让人看到了官场上的恶习。消费天价吊灯、天价酒,充满了官场豪奢的趣味;滥发天价奖金,则又以市场的名义。官商通吃,互为表里,只为一个利字,这是中石化挨骂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进入了私车消费时代。一年近两千万以上的市场容量,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汽车市场,也使汽车成为国人的代步工具。汽车消费可是要喝油的,可是中国的成品油价格却难以让人满意。2008年,国际油价达到历史高点之时,国内油价也攀升至6元每升,国内出现了“油荒”,人们的不满达到了极致。

  首先,人们不明白的是,中石化摊子那么大,利润如此丰厚,炼油业为何还会出现亿元亏损?其次,在油荒时代,为何中石化还会出口成品油?其三,2009年,国内成品油实行新的“22天+4%”定价机制后,为何涨多降少?其四,当93号汽油价格进入“7元时代”,美国的成品油价格为何比中国还低?在国人的印象里,咱们宣传的可是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中美人均收入和成品油价格的倒挂,又岂是中石化用“税费逻辑”能讲得通的?

  因此,中石化挣钱越多越挨骂,并不能说明中石化的委屈,而是宿命。宿命的根源,在于垄断;垄断性一日不消弭,中石化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生存;无法真正接轨市场,只能靠政策的脐带或财政补贴来维生;这种靠政策供养的生存方式是违逆市场规则的,对其他企业不公平,也容易引起公众的反感。可见,半官半商的垄断身份,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伤了自身,也让人轻亵。

  说得难听一点,中石化就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虽然形式上独立,但本质上还是“啃老族”。如此被父母护佑和溺爱的孩子,即使看上去冠冕堂皇,也可能会被人看成是败家子。当然,斩断垄断脐带,中石化要有搏击市场的决心,国家也要有放手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