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一个神奇的国度。在民族危难,领土及主权经受侵害时,人们保家卫国、抵御外敌的精神及能力堪称世界最强。但是,在这和平年代,也正是在这片中国地上,在事关人们身体健康,乃至生命财产安全的食品方面,其行业标准却屡次被指“世界最差”,甚至是成为了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短板。一件件被人们热议和诟病的食品标准“内外有别”、“南橘北枳”的事件刺激着、挑战者中国地上生存着的人们……
“南橘北枳”、“出口转内销”,这是赤裸裸的“歧视”
7月18日,有媒体爆料——上海零度可口可乐原液在台湾被检出含3种防腐剂,其中1种在台被禁用,另2种含量超标。可口可乐台湾分公司称,该批原液并非台湾采购,是不小心误送到台湾,它的配料在中国内地属于合法添加剂,食品安全专家均称该防腐剂安全。
由此事件可见——同是防腐剂,待遇大不同:在台属违禁品,在内地却“合法”。这种“南橘北枳”的尴尬在让人错愕之余,可口可乐公司的回应更是让内地消费者有种被“歧视”的感觉,但是这种“歧视”又是被国内相关食品标准所“认同”的,这让人“情何以堪”。人们在一面谴责商家“区别对待”的同时,更应该问咎的是我国那“内外有别”的食品安全标准。
其实,零度可口可乐防腐剂时间只不过是佐证中国食品标准“内外有别”的例证之一。除此之外,它还和明治奶粉采用“中国标准”,雀巢婴儿米粉“内外有别”,蒙牛牛奶“出口转内销”等等事件一道,证明了我国食品标准“内外有别”的现实。
有数据调查表明:多年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内销食品合格率在90%以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得9个百分点之差,暴露出食品安全标准“内外有别”的尴尬现实。作为在这标准下生存的人们在承受这等的“与众不同”之余,对于国内食品安全标准的积怨也是越来越深。
那么,是什么造就这般的“与众不同”,以至我们遭受如此坦诚的“歧视”呢?
原因:
两套标准的乱象丛生亟待统一标准的拨乱反正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老生常谈的一件事情是——我们很多方面还落后于国际水平,但是,我们正在迎头赶上。食品安全标准亦是如此。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中国就像一个“后进生”一样开始了自己标准的制定。这类似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难免会有很多的“磕磕碰碰”。笔者认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问题正处于这种“碰撞”的时期。下面专家的观点似乎也证实了笔者的认为。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席陈君石称:我国食品标准也确实存在乱象,例如一直以来我国存在着两套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一套是食品卫生标准,是按照食品安全法制定的,是卫生部行政执法的依据;另一套是食品质量标准,是按照产品质量法制定的,是国家质检总局行政执法的依据。两套标准长期并行,且互不沟通。在实际执行中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按照一套标准监督检查合格的食品,按照另一套标准就有可能不合格。再加上我国还有一部分食品的行业标准也是强制执行的,就更增加了标准乱象。为此,2009年,食品安全法公布执行后,明确要清理整合现有标准,执行一套国家强制标准,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也正是这种标准不统一甚至相互冲突的现状,导致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乱象丛生和与众不同。那么除此之外,有是什么原因让外企对话施行“双重标准”呢?
国际贸易中不得不考虑进去的“标准壁垒”
在国际贸易中在国际贸易中,常出现一国通过提高标准以限制他国对其出口食品的事例,这是以提高标准来设置壁垒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正是这种形式可能导致企业针对于不同国家采用不同标准的现实。
企业出于自身考虑的“因地制宜”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员秦合舫称:“在一个市场采取何种标准,是企业考虑了不同市场的相关法规、外部供应链的配套、生产和分销渠道、产品定价策略以及消费心理等综合因素后决定的。”
在一个消费心理成熟的市场,企业产品高于当地标准的部分可以通过产品溢价来体现。这就给企业选择高标准提供了动力。
那么在中国的情况是,消费者心理相对不成熟,市场低价竞争严重。这导致了高标准的产品有时不能反映在价格上,甚至出现劣币逐良币的情况。这或许也能成为解释企业对华采取双重标准的因素之一。
标准差异化的背后是成本问题
而另一个让人们更容易理解的原因则是“企业成本”问题。企业生产的根本是追求盈利。高标准的产品生产有可能会提高企业生产成本。那么,只要在符合消费地最低标准的情况下、能够节约企业生产成本的“诱惑”下,生产企业很可能“贴底”生成。所以生产成本是企业选择“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标准“内外有别”纵使有再多客观理由也不能忽视,因此对各方产生的影响。
影响:
标准内外不一,不利于行业与国际市场接轨
不可否认,标准壁垒成为国际贸易“抵挡”他国进入市场的方式之一。这也是造成我国标准“内外有别”的原因之一。但是,一味的将出口产品提高标准和质量去附和他国标准。然后,一方面又用另一套标准来生产内消的产品。人们很担心生产企业会因此“精神分裂”,导致产品混淆,进而导致对外贸易产生产品质量问题。
国家标准“内外有别”伤害国人信心
前段时间中国奶业标准“全球最差”的争论,在你来我往中不了了之。在这背后无疑是消费者的满腹疑惑。结合“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故,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对国产产品的信任必定会大受损伤。加之这种“内外有别”的区别对待,更是让国人倍感歧视。如果标准乱象再得不到解决,或许“翻墙”抢购洋品牌将愈演愈烈。
企业“贴底”生产有点“玩火自焚”
无论是国企还是外企,无论是小企还是巨头。对待任何一个消费市场采取有损企业道德形象的方式去对待衣食父母都是不可取的。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然这不是说消费者会在若干年后对企业做出什么报复行为。但是,企业这种“区别”对待等到消费者积怨深了,企业会遭受哪方面的损失。
后记:或许作为消费者,我们介绍我国因为客观原因造成的“标准不一”。但是,不能接受人为的“区别对待”。在敬告各生产企业尊重国人“消费尊严”的同时。我们期待“中国地”的统一且严格科学的标准尽快出台,越快越好……
关于食品标准:与众不同的中国地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