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有读者爆料,德州市组建食品药品稽查支队,要从各县市区抽调工作人员,德城区卫生局获得8个名额。由于符合条件者众多,达到了48人,竞争比较激烈,德城区卫生局选择了抽签来决定人选。(7月6日《齐鲁晚报》)
合理的程序才能保证结果的公平。“抽签定人”的方式太过原始和简单,折射的是一种懒症思维。“抽签”考的不是能力和水平,讲的是运气和手气,假若决定个人前途和升迁的,不是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而是运气的偶然,这样的结果注定难以令人信服。
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输送人才,对于下级机关的职工来说是一种向上的机会;但同时对于上级机关来说,则需要优中选优才能胜任。如何实现让每一个人都有资格参与竞争,又让上级机关所需要的人才脱颖而出,就只有通过考试的办法,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由此而言,这也是国家设立考试选拔的本意所在。假若遴选人才不是基于能力而是运气,那么谁也不会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吃香的不是各级专业院校,而是佛家寺院和算命先生。
假若“抽签确定”成为主流,其结果就必然混乱,那国家就没有设立各种考试和考核的必要。一个人只要符合条件,不管是录用公务员还是任免领导干部,不必费心劳力去筹备、组织和开展各种考试考核和测评活动,拿出纸箱写上标签“抓阄”则可,真应了“成事在天,谋事也在天”那句宿命论。
“抽签选才”的组织和实施者,不外乎想表达两层意思,一是不想得罪人。既然谋升者人多势众,一时又无法取舍,就只好采取最简单的办法;二是对事情的随意态度。原本极为严肃和政策性强的人事工作,演变成“抽签”的现实操作,病根还在于“怕麻烦”,图省事。
由此及彼,推而广之,这样的态度和做法都足以令人忧虑。连政策性如此强的人事问题,都会在现实之中被异化,假若其职责的履行也是如此,且不说难保基本的公平面,甚至连应有的权利也会受到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说,缺乏公平的程序设计也是一种权利伤害。“抓阄”的平均主义和好人主义,才是最要命的工作作风。
一次“抓阄”的人员确定或许并不可怕,按德州市委党校副校长邢国海的说法,虽非错误,但很不合适。错误和不合适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很多时候不合适的做法就会铸成错误。如果进行倒推,恰恰是将不合适和错误裂断后的思维定势,才决定政策执行上的行为走样,用“灵活性”替代了“原则性”,譬如拆迁、息访、保障房建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原因——这样的行政心态,何尝不是抱着一种“抽签”求运的理念?
于是,才有了矿难和安全事故后的“运气不好”抱怨,才有了腐败案发生后的“时运不济”喟叹,也才有了提升无望后的怨天尤人,敢问,这其中有几人进行过自我反思和检讨呢?
出处:◎堂吉伟德 作者:时代商报
抽签选才暴露的懒症思维才是病灶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