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大革命”前夜的“旧制度”


  7月1日,涉嫌性侵犯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的案情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因原告方证词屡有不实,卡恩被纽约曼哈顿法院的法官无保释放。这自然极大地增添了此前即广为流传的“陷害论”、“阴谋论”的份量,不过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而在我看来,这似乎是“卡恩时代”尚未终结的一个象征。

  仅仅两天前,如大多数人事先所料,在IMF执行董事会会议上,法国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毫无悬念地击败唯一的竞争对手——墨西哥中央银行行长阿古斯丁?卡斯滕斯,被选举为新总裁。按计划,这位第11任、也是首位女性总裁将于7月5日上任。拉加德女士还创造了IMF历史上的其他很多第一,她将成为首位非经济学家、也未在一国央行任过公职的IMF掌门人……

  尽管这场总裁争夺战一个多月以来始终占据着全球媒体的显眼位置,其胜负其实早已注定。用卡斯滕斯自己的话来说,“这像是一场开场就已经是0:5的足球赛”。这说明了两个重要的事实:

  第一,在当今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IMF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的总裁职位绝不是一块对大国来说可以拱手相让的鸡肋,比如像联合国秘书长。这一方面要归功于卡恩,正是他的不懈努力在短期内大大提高了IMF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拜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以来全球各地此起彼伏的财政金融危机(尤其是当下正在蔓延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所赐,IMF于60多年前成立时的初衷正是为了稳定全球货币体系,不稳定的时局才更加彰显其必要性。

  更重要的是第二点:拉加德的当选证明,虽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经济实力在不断上升,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盘散沙。英国媒体的一篇短评精辟地指出,“这段插曲将给新兴国家上一堂有关全球政治博弈现实的实物教学课”。事实上,它或许还将在方兴未艾的金砖集团的光鲜表面下划出一道裂痕。

  我们看到,自卡恩离职、新总裁争夺战正式开始的第一时间起,各新兴经济体就用最激烈的语言表达了对欧美之间以“君子协定”维持了60多年的“旧制度”(欧洲人领导IMF、美国人掌舵世界银行)的强烈抨击。前世界银行执行董事、委内瑞拉人莫伊塞斯?纳伊姆甚至毫无顾忌地喊出这样的“革命口号”:“在IMF总部所在地的华盛顿西北的第19街和H街附近,漂浮着一股殖民主义的臭气……”5月24日,IMF执行董事会内代表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及南非金砖国家的五位执董公开发表联合声明,呼吁终结“IMF总裁应由欧洲人担任的过时的不成文惯例”。声明还提醒欧洲要信守承诺,因为欧元集团主席让-克洛德?容克在2007年卡恩获任IMF总裁时曾说过,“IMF下一任总裁肯定不再会由欧洲人来担任”。

  然而,“金砖国家”直到IMF总裁选举报名截止日都未能推举出代表新兴市场的统一候选人——它们连这么做的意愿大概都未必有。从已经公开的信息中可以得知,“金砖国家”中最终把票投给法国人的至少有巴西、俄罗斯和中国;而其他新兴国家——如在穆斯林世界里影响巨大的印度尼西亚和阿联酋——在真正行动的时候也大多站在了旧制度的一边。确定公开支持卡斯滕斯的反而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两个西方国家,甚至被认为是IMF真正的后台老板的美国倒也只是在最后一刻才表态支持拉加德。此前,它多次表示了自己的中立态度,曾任IMF高级官员、对其内部的政治角逐并不陌生的美国财政部长蒂姆?盖特纳一直模棱两可地称拉加德和卡斯滕斯都是“非常有才华的”候选人。

  看得出来,老牌发达国家或许的确并不打算爽快地让后来者分享权力;但更重要的是,新兴国家远没有准备好以主角的身份登场。

  确实,撇开国籍(还有性别)因素,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两度任职于IMF、并位至副总裁的卡斯滕斯不论在专业学识还是实践经验等各方面显然都要比律师出身的前花样游泳冠军拉加德更有资格担任IMF总裁。不过卡斯腾斯自始至终很清楚自己的角色,这位令人钦佩的堂吉诃德在选举会议前的最后一次演讲中说,新兴市场国家要获得这一职位也许还需要好几轮的时间,自己更多意义上是作为一名先行者。

  这再次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人们团结起来反对某一事物是很容易的,但要围绕一项建设性的事业凝聚足够的共识却是极为困难的。这将是所谓新兴市场、特别是“金砖国家”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里不得不面对的基本困境——鉴于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到文化传统无处不在的全方位巨大差异,它迄今仍是一个空谈俱乐部,其成员之间几乎找不到什么共同利益。

  某网站发表的一篇评论很具洞见地指出,从整个过程及最终结果来看,各新兴国家的实际行动已经显示,它们认为通过和欧洲的交换获得的可能利益要大于新兴国家内部的合作所能带来的可能利益。就中国和印度等而言,它们目前更实际的诉求是在IMF内部获得更多投票权,并争取一个副总裁职位等。而这一点,也就是“金砖国家”一再强调的让新兴经济体未来在IMF中拥有更大影响力的要求,5月底、6月初在她寻求支持的“全球之旅”中,拉加德在巴西、印度和中国都急切地宣示过自己的支持。

  与欧洲领导人对拉加德异口同声的称赞及新兴经济体的三心二意相反,绝大多数欧洲(西方)主流媒体和专业人士大多从一开始就强烈反对由欧洲人继续把持IMF。“金砖五国”的联合声明在发表后的第二天便得到了“金砖国家”概念的发明者、高盛公司董事长吉姆?奥尼尔的响应,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IMF新领导人不应该是欧洲人”。

  这是因为,只要将欧洲政客们的现实政治利益放在一边,任何一个有专业头脑的人都明白,经历了过去20年的此消彼长、特别是本次全球金融危机,IMF的运作模式及其背后的支配性理念(即所谓“华盛顿共识”)都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显然,一位来自非西方国家的总裁更可能推动这种改革。正因为如此,拉加德在不算长的竞选过程不得不一再承诺,自己愿意改进目前的状况。她意识到自己必须让新兴市场相信:如果她当选,将不会只代表欧洲的利益。“我认为自己不应代表任何特定的支持者或地区,我应该为整个机构服务。”